《人生转轨处》读后感
十五、六岁的年纪,学习上没有主动性,不做家务,整日无所事事,无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他对你视而不见,说重了还顶嘴,把自己锁在房间,一副受了天大的委屈,痛不欲生的模样,这样的孩子,你遇见过没有?
我遇见过,太多了,每当父母们在一起谈起他们的孩子时,清一色都是“苦大仇深”“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看过很多事业有成的家长,无论他看起来多么成熟稳重多么精明能干,无论他做多大的官,有多少的钱,一提起孩子的问题,一下子就蔫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要么继续打骂吼叫,要么干脆听之任之,结果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心力俱疲。做父母的,我们有太多的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办?
当我读完《人生转轨处》这本书,我内心的感受是相当强烈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像是一张白纸,交到我们这些父母手上,但是,我们并没有取得“父母职业资格证”,也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做好父母,一切的一切全凭着自己的心意,按照自己的能力去涂鸦,结果这张白纸被我们涂上了五花八门的颜料,到头来我们却抱怨起“作品”不完美,这到底该怨谁?
除了自省,这本书还带给我哪些启发呢?
一、唤醒孩子沉睡的内心比叫他起床重要一百一千倍。
老话说“强按的牛头不喝水”,孩子不想学,家长逼着学,能有效果吗?就在前几天,网上又出现一则令人心酸的新闻,2月18日中午,江苏扬州一名11岁女孩坠楼身亡,原因是孩子寒假作业没有完成,与父母发生争执。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为什么这样的现象频频发生?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的内心呢?做家长的,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我们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和闪光点吗?除了学习,除了吃、穿、用等物质的东西,我们与孩子有过畅快的聊天吗?
我们看看曾老师是怎么做的吧。当“小松”初到曾老师家时,曾老师并没有马上拿出书本给他补课,而是先让他适应环境,而他自己呢,则在细心观察小松的性格、兴趣爱好,通过发现他的兴趣点与闪光点,然后认同他们,帮助他们深挖下去,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苗。
然后,从小松感兴趣的电影入手,有意识地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望。一步步“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设计,让小松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醒了过来。
作为家长,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思考,对孩子,要“有意识地喂养”!
二、形象改变带来积极的心里暗示
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是很大的,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虽然知道着装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我的想法只是让孩子不要在这些事上花心思,一直强调简单、朴素,甚至连镜子都很少让孩子照,哪里想到“形象”也是心理老师呢?
现在孩子在这一块还没有太多的自主,还是可以花心思做点文章的。
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课外培训班真是不少,音乐、舞蹈、绘画、游泳、各种球类等等,数不胜数,在这方面,家长的热情也很高,只要孩子愿意学都给报,不愿意学,逼着你学。
毋庸置疑,家长们都是爱孩子,为孩子好,但是学习这些主要目的是什么?究竟要达到什么效果?家长们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我个人觉得,在这一块上,很多家长的功利心都很强,一开始可能是想让孩子多掌握点技能,但是到后来,就开始给孩子各种考级,各种演出汇报,看到孩子台上表演,家长们觉得特别有面子,虚荣心大大满足。
这,本也不可厚非,但是家长们对待孩子上兴趣班的态度确是有争议的。试问,所谓的兴趣班,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在感兴趣?是孩子自愿在学?并且,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在做什么呢?刷手机?
曾老师认为,很多兴趣爱好本身是因为这项活动对人生长远有益,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养成阳光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大人知道吗?既然知道,为什么只让孩子学,却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姿态呢?
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真的是一个问题,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有家长跟我吐槽,孩子读大学了,脏衣服都是快递到家;有些孩子,读高中了内衣还是妈妈在给她洗;我看朋友圈有些家长,孩子做个蛋炒饭就幸福得跟什么似的……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真的是很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孩子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做家务;
2、家里长辈多,孩子没有机会做家务;
3、生活条件好,自动化设备多,孩子不需要做家务;
4、家长意识不够,总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孩子在看书写作业,一切靠边站。
5、错过了孩子动手的敏感期,孩子大了,想让孩子动手,难度就大了,所以,家长只有无奈放弃。
要让孩子动起手来,关键还是家长改变观念,有意识培养,像曾老师那样,刺激他、鼓励他,一招不行换一招,总会有办法。
五、阅读习惯养成
一说到阅读,我感觉很多家长就有一肚子苦水,意见最多的恐怕就是:孩子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哦?
前几天我送我那读小学的侄女去奥数班,路上。我问她,你每天都有看课外书吗?
她说,过年那几天看的,现在上了奥数班就不看了。我问她为什么不看?她说没有时间,奥数班一天2个半小时,回家还有作业也要1、2个小时,做完作业都晚上10点了。
听了这话,除了心里沉甸甸的,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曾老师的方法很好,实际操作也很难!
六、不得不说的教育方法
曾老师用三年时间,将一个迷茫少年转变成了有为青年,在这里,曾老师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诱惑、引导、比赛、鼓励、激将等等,这么多的方法,却偏偏不见我们常用的吼叫、唠叨、打骂……
这说明什么?不得不反思。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
曾老师的《人生转轨处》基本看完了,带给我的感触很多。有时候我觉得“小松”这个主人公是不存在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手法,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故事中,用对话的形式,口语化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既浅显易懂,又增强了趣味性。就如同他给小松用各种方法去接受他的观点一样,他亦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希望我们能够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