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选鲁迅杂文

鲁迅的文章刺痛了谁的神经

2017-03-01  本文已影响21人  Dylan_

      《鲁迅的文章刺痛了谁的神经》的读后感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是义愤填膺,十分不赞同这样的教材改革。说是要在现在学生的课本里将有关鲁迅的文章的剔除,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文章太难了,不适合现在的中学生阅读。更有甚者说是因为课本里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并不利于社会和谐,想想真是可笑。如果说鲁迅的文章难,想要换成简单易懂的武侠小说,那么请问我们还需要老师指导,并且刻苦学习么?正因为难,我们才有学的价值,如果连这点难度都克服不了,今后遇到更难的,也没有老师的带领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同样我联想到,当代的大学生在初入社会之后,更加的害怕遇到挫折失败,稍有不慎,便跌入低估不能自拔。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往往我们生活的挫折失败正是我们需要感谢的,因为只有拨开一层又一层失败的云雾方能见到彩虹。而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顺从着他们,让他们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没有遇到任何难事,那孩子长大没有了家长老师的庇护,是不是就不能独立生活了。那想想,此时我们改革的不应该是课本,而应该是教育。

在鲁迅的文章里,抨击的是那些拿着国家的俸禄不做事的人,批评的则是中国的卖国贼、伪君子,这有错么?如果说因此我们会学成了不敬官僚权威的可恶之人,那么我们百姓就应该被他们这些官员所欺压么?我们学的正是鲁迅这样勇敢爱国的精神。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在学生成人之前尽可能的减少这些贪污腐败,并培养学生爱国的精神。所谓要成才先成人,如果连最起码的爱国都不知道,即便再怎么有才,飞往到其他国家,贡献的还是不是自己的国家。所以爱国精神还是要有的,万一是棵好苗子呢?要奉献也得还是自己的国家优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如果在中小学生的课本里删除有关鲁迅的一切文章,那之后有还会有多少人能清楚了解到鲁迅这个伟大的文学革命家。中小学所学的正是一切的基础,通过这一渠道,将我们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正如孔子的言语样,即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代代相传从未断过。历史不能断,文化不能少,我们的老祖宗更是不能忘。删除鲁迅的文章,犹如切断了文化的命脉。由此,我们又还有什么理由再去删除它呢?

不论鲁迅的文章刺痛了多少对号入座的人,但我希望至少还清醒着的人一定要奋力反抗,不能让这样的现象持续下去,更不能让我们的后代跟着这样的脚印,也成为这类对号入座的人。

在文章最后,我依然想引用这篇文章的最后句话来收尾,“无论几只苍蝇怎么叫,蚍蜉是撼动不了大树的,永远也撼不动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