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嗔

2024-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彦文WP

20240509

昨天晚上孩子回来,和我聊了一会儿。和他谈话时,常给我一种现实世界的意象,那是一台巨大的、有无数齿轮互相咬合的机械时空,一切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力量传导的线索,就连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化成了这个精密机械的一个零件,被无数齿轮所牵动和控制,我、何以成为现在的我;他为何被塑造为当下的模样,一切的决定力量和因素,如草蛇灰线,隐约可见。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这次孩子谈到的,是从近期学习高数的过程中领悟到的道理。他认为中美的数学教材差别,看似美国的知识系统安排更加友好,更利于学习者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而国内的数学教育,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不能问为什么、只须强行接受的定律公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套坚硬的律令体系驯化之下,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敞开的阶级上升通道——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实现跃迁。这对理工科知识分子及其后代是有利的,而文科知识分子那种所谓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却会在这套体系中让自己的后代再次跌落到社会中底层。当然,这一切得以运行的大背景,是现代科学体系。

听着孩子的分析,我突然收回了自己的“嗔”——不必为自己的际遇感到不公和沮丧,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本账可算,你获得的、你失去的,条条在目、笔笔分明。有什么好嗔怪和哀叹的呢?

格物致知,仍在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