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笔下的看客,是冷漠的,是麻木的,是没有自我思维的一群动物而已。鲁迅对他们的描写也是极尽精准的,往往都只是抓住他们的“一鳞半爪”来写,或是一个表情,或是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或是一簇头发。却能活灵活现地将其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妙也,让人不住地点头赞成道:对,就是这样的,我看到过这样的人。我想,写实,不外乎就是这样了吧,真正地贴近了生活,反应了生活。看客的长相皮囊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态,他们的精神,都是一样的,麻木不仁,无心冷漠。一群看热闹的人,都是没有了灵魂的空壳。没了思维的能力,没了自我的意识,只是移动着,只有原始的“吃”的欲望还在。如孤魂野鬼般,他们存在着,孤独着,互相打量观赏着。
现代社会,精致利己主义也使得许多人成了这样一个看客,他们心中充斥着追逐利益的影子。倘若间或有一两道舍己为人的微光,倒反而被定义为愚钝。为了让石匣村的居民出行便捷,张建清坚守着“一个人的岗位”;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粮,曹伟不惜欠下巨额债务,召回发霉的大米。他们的选择令周围的人费解,被嘲为“痴傻”,却为他人照亮了一方天空。他们虽然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却同样是“猛士”。 与其人云亦云或冷漠旁观,不如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呐喊”两声,“聊以慰藉”这些在“寂寞里奔跑”的身影,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护这丝丝微光,那么光明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即使是在最深的黑夜,也会迎来最璀璨的光明。
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们前仆后继为国效力。正是这样一群人,所以才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英勇无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磊落无私。对待社会世事,他们从来都是热血热心的,不会逃避,不会曲折,纵然是有性命之虞,也是在所不惜的。正如,鲁迅笔下的启蒙者们一样,一个个清醒而有痛苦的灵魂,黑暗中,愚昧中,甘愿用自己的鲜血来启发着世人的觉醒。
现代社会里,和平年代里,生活并不严峻,不需要我们上刀山下火海。要的只是人际里,多一分的勇敢,多一分的热心,多一分的理智。正如,卞之琳的诗《断章》所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存在于彼此的生命里,也是彼此生命里的风景,我们相偎相依,互为依赖,又怎么能陌生了彼此,冷漠了彼此呢?
人的良心有着自己的刻度,不应该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当大多数人为了明哲保身而保持缄默,选择忽视眼前的黑恶时,我们都应该告诉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内心。”人生忽如寄,天道邈悠悠。自然宇宙里,我们是匆匆过客,匆匆几十载,演绎了芳华、枯荣。但,世俗人生里,我们是温暖彼此的所在,从来不应该是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