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观影后感

最近看电影比较多,那天下午和孩子们一起在电脑上看《萤火虫之墓》,给我哭得,太可怜了~让一个妈妈看两个坚强乐观有爱的兄妹活生生饿死的故事,太折磨人了…
我由此想到自己性格当中的一个侧面,对于那些我知道比较可怜的 恐怖的,我总是会早早地主动避开,就好像我看不见它就不存在一样,所以恐怖片惊悚片什么的,我从来不看,好多我大概知道内容里会让人伤心不适的,我也不敢看;在街头如果遇到那种比较惨的乞丐之类的,我都会远远地避开,眼睛都不敢往那个方向望。这些是我性格里胆小懦弱的那一个面,尽管我知道这个世界就是一体多面,好的坏的都在存在着,我却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平静安慰基石之上才能生产故事的能量。
昨晚睡前看了这部《怦然心动》,里面有个点很打动我,想要记录下来 。两个家庭里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相处的方式 家庭的氛围 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
小女孩家无疑是比较穷一点的那一户,她自由到长到青少年期时仍然喜欢爬到村庄里最高的梧桐树上欣赏日出日落,看一整片原野的风景,还因此登上本地报纸得以让邻居里的高素质人士认识自己;亲手孵出小鸡,在后院养着照顾它们,卖掉每天收获的鸡蛋赚钱;吸引到好邻居帮助自己修剪整理花园,把原来因为房子是租的所以就将就着过的苟且,变成了“我们也可以拥有高尚生活方式”的诗和远方。小女孩的双胞胎哥哥颇有音乐天赋,父母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热爱,组乐队 录唱片,哪怕不上高中,与“正确的大部队”脱离。
他们家无疑是自由的,只是可以花的钱少一些,有一个原因是爸爸的弟弟有重要疾病,而爸爸把大部分家庭收入支付给高级疗养院用以照顾弟弟,在爸爸妈妈吵架之后,妈妈在小女孩床边说的是,她深爱爸爸,爱他的坚强与善良。
哦,看,即便钱少一些,买不起房子,无法给爱的家人更优质的生活,可他在承担着更加本质的爱的责任,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不可能不成才 不可能不幸福。
哦,对了,爸爸安慰被砍掉大树后伤心女儿的方式,是给她画了一幅大树的油画,多么有爱 多么文艺。
而对面那户邻居家,男主人爸爸无疑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要显得有优越感一些,但他们家的氛围,孩子们是不可以和他作对的,触动到我的那个场景是他们终于邀请小女孩一家来共进晚餐时,聊到爸爸曾经也吹过萨克斯风,但他“早已不碰那个玩意儿了~”,而对面双胞胎男孩聊到他们的乐队与唱片时,这位爸爸被深深地刺激了,他那不知道是被什么放弃了的音乐 或者艺术 或者自我,以及那些不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东西的总和,被深深地刺激到了~结果是看得见的崩溃
我想我应该更加明确要营建怎样的家庭氛围,我会当怎样的妈妈,继而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所拥有的灿烂人生,我应该先去努力把它灿烂地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