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写碎片,大师写标准

2021-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假装读书

今天偶尔翻开一本书。朱自清的《标准与尺度》——最近找出了搁置几年的本校借书卡,重新借了几本书。自从读了《经典常谈》,便突破了中学时单纯以为朱自清只是一个文学家的无知。《经典常谈》让我认识到,原来文学评论可以这么简洁而深刻。当然我有时候把他和闻一多混淆起来,因为读了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还是《唐诗概论》,让我对唐诗之前的诗风与文风有了一个脉络式的印象式了解。然后说句闲话,前年大学宿舍的老幺兄弟来广东,老三带我们游潮州韓公祠,老幺问了一个问题,韩愈的地位缘何如此重要?然后我就跟他扯了一通文统道统论这种老掉牙的传统之论。今天回顾起来,如果我要评论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或者事件,背后一定是需要寻找某种参照。比如事功,比如价值,比如人格,文章水平等等。

然后朱自清这本书的小序,让我看到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其一,本书所收文章,很多都是原打算写成系列,后来写了三四篇就草草放弃系列的打算了。听起来简直虎头蛇尾的感觉。

想写语文的,原打算写成”语文影“系列,后来放弃了;想写人生的,取好了“人生一角”的系列名称,后来放弃了。而且他的文章,叶圣陶先生和闻一多先生都曾有反馈,写得太过“节省字句”,我理解 这个节省字句,应该是追求 炼字炼意的结果。作为诗人的朱自清,应该是对遣词造句相当有追求,因而另一方面,写得不够通俗。

因此就出来了有意思的“其二”:

这本书里是有一篇文章,直接叫做《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这当然是文学理论的意思。然后其它的文章,“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有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这就很有意思了。在看似随意的日常写作中,突然转到尺度。一个人的行为如何体现价值追求,如何输出有份量的成果,朱大师这里道出了一份秘密罢。(这个“罢”字是我以前喜欢模仿的民国范儿之一,呵呵。拙劣。)

如果延伸一下,讨论一下标准与分类,然后还有一个词,这里也贩卖一下昨天听某讲座的收获。讲者是一位叫阳志平的本国心理学专家。之所以叫心理学专家,而不是学家,是我没有见到他的巨作,目前只读了他的一本《人生模式》,是不是属于心理学专业理论著作,尚待确认中。但以我这个外行看来,是引发我对心理学有一个综合的了解的一位牛人。这里只是转引其中一个知识点吧(本知识点不是来自《人生模式》一书)。

阳志平总结:关于范畴的三种观点。

观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论。经典范畴论,可能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致的。符合某一理念的事物,构成一个同一的集合。那么这个理念,就是一个范畴。比如,树是一个类别 范畴,所有符合树的定义的对象,称为树。这个观点,是严谨的范畴论。

观点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范畴论。这个在我听来,适合于归纳法视角。思考者所看重的,是一堆对象的相似特征的合取。心理学家罗斯对此进一步推进,提出”原型“的概念。原型是概念的原型,类别 也就是范畴式的概念,它有一个原型可以切入观察。

观点三,一个著名的认知科学家,美国认知学会的主席巴萨罗,提出临时分类的概念。临时分类,是基于目标需求,临时将一堆为了满足目标实现而放到一起的一堆事物,它们归于一”类“。这是类别 吗?听起来与传统分类有点八杆子搭不着的感觉。

标准与尺度,本文主要聊标准,没聊尺度。呵呵。

盗来的图。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