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论道——论语笔耕不辍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第三十七篇 为政第二十一则

2016-04-28  本文已影响57人  远影

1、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傅佩荣原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上说:‘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了,不然,如何才算参与政治呢?”

“孝”即孝顺父母,“友”即友爱兄弟姐妹,如此家庭自然和乐。推广到社会,政治也就上轨道了。这是古代的理想,在舜的身上或许可以实现。

傅佩荣:修身即是从政

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从政一定要做官吗》在家里孝顺父母,对兄弟姐妹友爱,一样可以影响政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与最亲近的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得以实现,就等于在行善。孔子这是把政治观念缩小到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元。《大学》里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人人都做到修身、齐家,社会风气良好,政治自然清明。

心得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当官,提出问题的时间不详。不论是孔子出仕前或之后,世人有此疑惑,都说明孔子具备当官的才能,而且有机会。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当官呢?仅仅是他解释的“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还是另有隐情?

孔子一生都想当官,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也积极推荐他的学生做官。他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而仕”,其意思是做官而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多读书,做学问,提升自己的修养,有利于把官当得更好;学问做得好,而有余力,就去做官,实践自己的学术价值,服务百姓,为人民谋福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也认为君子就需要有理想,有追求,实践人生价值。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去做官,把自己的学问应用于实际,服务大众,实现政治理想。

《论语·子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比喻有好的待遇、条件就答应任职或做事。孔子做官是有条件的。

一、是天下有道。要有一个文明的政治环境,并且与统治者政见一致。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有一个好的政治环境,读书人就出来做官,如果天下无道,读书人则隐,做隐士。如果国家政治文明,百姓安居乐业,你一个读书人,如果即没有钱也没有地位,那么你可耻。如果国家无道,百姓生活在贫困之中,你如果有地位有钱,非常风光,那么你更可耻。

孔子51岁知天命的时候,终于实现了他人生从政的梦想。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恒子让他当了中都宰(邑长),而且一年之内,连升三级,由中都宰到司空(工程长官)再到大司寇(治安司法长官)。据说孔子在担任大司寇时期,鲁国的社会治安颇有一番改观,甚至于出现“途不拾遗”和市侩们(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的气象。与此同时,他还当过代理相国,在齐鲁两国国君夹谷的盟会上表现出出色的外交才干。这可以说是孔子一生中最引为得意和自豪的时期。

二、是取之有道。孔子认为,我想做官,但要堂堂正正做官,要你请我做官。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金钱、地位,荣华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如果不是取之有道,我坚决不要。贫穷与地位低下,是人人都不喜欢的,但如果不是正常所得,我宁可固守贫穷,地位低下。

孔子策划的“堕三都”失败,失去了三桓信任,三桓重新把持朝政。加之孔子使鲁国大治,使邻国惶恐,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歌舞美女80人,骏马120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鲁定公也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在郊祭之后,孔子没有按“礼”法,收到国君送的祭肉,代表鲁国将不再重用他。于是,失去了信任的孔子便带着学生“迟迟吾行”地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亡生活。

孔子怎会不愿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者,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孝悌治国,虽为德政之根本,但孔子以百姓之身,靠修德影响社会风气,间接促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的实现,未免太过缓慢了吧。因此,他这样说应该是有些不得已,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吧。

               2016年4月28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