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记忆?
傍晚在星巴克思考工作方面的事情,顺便缓解心情。发现书橱上有一本咖啡方面的书,于是拿过来翻阅一下。
看了目录,然后看了一点内容,发现原来与咖啡相关的知识有这么多,比如咖啡豆是咖啡树的种子,而不是果实,再比如水质、器具、烘焙方法、冲泡方法都会影响咖啡的口感,基本上这些知识我每一个都不知道。
于是想到,如果这些知识我都知道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和懂咖啡的人促膝而谈?
进一步想到,我要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呢?
难道是像背文章一样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吗?
这么厚一本书,不知道要背到猴年马月。
于是突然又想到背单词,相比死记硬背的低效,能够持久地记忆单词、记住了还能灵活运用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阅读,大量阅读。因为阅读提供了相应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故事,这种情景式的记忆一般是很难忘记的。
再回到这本咖啡书,或许记住里面知识的方法,并不是将其死记硬背下来,而是自然地去阅读,还要和人交流,交流完了再读,也要读其他版本的,多读几本。在这种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中,就会将咖啡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越来越牢固,并越来越能灵活运用。
由此联想到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应该也是这样的吧。
世界上那么多的书,那么多写书的人,大家想表达的底层方面的东西,其实就那么几个。而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书,很多时候是将同一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去讲。不同的人经历的东西不同,讲述同一个概念,甚至有可能是站在相反的角度。所以看的书越多,就相当于从越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景去理解同一个概念。自然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很多文人都建议要广读书的原因了吧。
更进一步的联想到,或许我们的记忆系统就喜欢这样的运作方式?
它喜欢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去接受一样事物,不喜欢在短时间里被大量地灌输知识。时间线拉得越长,再现的频率恰到好处,既不太频繁,间隔也不太久,于是就这样一天比一天精进。
现在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那些间歇性踌躇满志的行为学不到东西,为什么一天到晚埋头苦干比不过劳逸结合,因为一个频率太低,一个频率太高。
说到底,就是要控制好节奏。
节奏很重要,而且还得是持续不断、连绵不绝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