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青春大学生世界

对于阅读,我是这样想的

2017-07-22  本文已影响0人  0b8391024abf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偶然和一个小姐姐聊天,当她问我都读过哪些书的时候,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以前也有不少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可这么多次下来我还是无法立马给出一个答案。

我犹豫了差不多一分钟,也只能告诉她我读的书比较杂,小说较多。

这是一句大实话,对于阅读这件事,我一向比较任性,大多数情况凭眼缘和感觉。

我特别喜欢在图书馆乱逛,在书架前选书,可以说我是享受这个过程的。也就是说我很少为了什么而去读某本书,当然为了写论文而进行的准备工作例外。

因为我们是在谈一些合作的事情,后来她发过来消息说,她们用的要实用类的有点深度的书。并且给我发来的几个计划的主题,大概是理财,婚恋还有人际之类的指向性比较明确的书。

打心底说,当时看到这一系列的看法时,我心底有些不服气,特别是“有深度”这几个字,更是和我的想法背道而驰,虽然这些偏实用类的书籍中不乏有很棒的作品,但我实在不太赞同把这类书用“有深度”这个形容词来形容。但我天生不太擅长反驳别人,当时也只是打哈哈自己的不足而草草结束了对话。

我一直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是,那些有深度的有厚度的作品,应该是能震撼人心的,能在阅读之后有余韵留在心底,即使隔了一段时间,也有想重读这本书的兴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曾经就有因为实用工具书成为书店畅销书这个社会现象,而引起了一个话题,中心词便是“实用主义”。好像大家更喜欢在书里找“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

这样一想来,似乎自己的随性而来的阅读习惯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行为,我甚至觉得自己挺没心没肺的人,对于阅读,只是这么纯粹的喜欢。

最近在喜马拉雅上重温刘心武老师揭秘红楼梦,刘老师在分析“妙玉身世之谜”时讲了这么一句话:

“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应该是率性而为,怎么读得舒服怎么来。”

在我小的时候,能够知道故事最后的结局才是读完一本书的意义。

屁大的孩子是不会知道这个其实有些枯燥的事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了一种消遣,在那个文字塑造的世界里,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填充入自己无处安放的幻想。

王子和公主在最后到底有没有在一起,恶人有没有得到应得的报应,对于那个时候相当爱憎分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还好在我最早接触的《安徒生童话》还有《格林童话》这类的书最后都一定是幸福的结局。

但也就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前两个月读了不少书,大部分都是小说,现在仔细想来,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专业考试接二连三地来,心里无处消解的压力和疲惫全都投到阅读这件事上了。有时候因为一张卷子抓狂得要暴走时,只要到书架那借一本书看一会,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

长大后的我,没有那么多童话可以看,却仍渴望着在书中找寻一份依靠,即使没有公主和王子的故事了,但我也趋之若鹜。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六月份时,偶然知道熊培云老师会来大连的一家书店开新书分享会,就兴匆匆地和朋友赶了过去。到的时候时间还早,五六排的椅子的落座率并不高,我们便挑了稍微靠前的位置坐了下来。

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坐了下来,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个范围里所落座的人都有一种相似的气质,并不是说他们的穿着打扮,而是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我喜欢的,让我感到想要亲近的那类人。

喜欢着同样的事物的人,本身就是在某些地方有共性的。

就拿坐在我左后方的阿姨来说,她大概有五十来岁左右,穿着得体的旗袍,手里拿着这次分享的新书,很安静地翻看着。

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仍然美好得让人赞叹的美丽。

记得之前有人这么说过: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很多演讲者会选择在演讲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搞笑的话语来调节现场的气氛,但熊培云老师真是我见过最与众不同的文人,都说文如其人,和他的文字的那种平淡一样,他只是安静地出现,安静地等待着开始,甚至让人有种稍显木讷的感觉。

在接下来他的分享中,那些我曾经在摘抄本上记下来的,在高三时被反反复复背诵了好多遍的句子从他口中被说出来时,我无法抑制自己心里的激动,使劲拍着旁边的朋友。

我不相信书中有能帮你一步登天的秘籍,但它有种魔法,能够冥冥中引导你遇见吸引你的人还有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在微博上看到过九张图片,而在其中,有个对话让我印象极深:

“我读过很多的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木心先生写过一首叫做《古芹子》的诗,我尤其钟爱最后的四句:

你是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的

髧彼两髦,一身古远的芹香

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

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了

我明确地知道即使自己读过木心先生的那些个诗歌,也无法成为他,但在触碰到它们的那份喜欢,在很久很久以后也仍然会记得的吧。

对了,我也仍然记得,我在看书时,翻到的那张夹在木心先生那本《云雀叫了一整天》的诗集里的小纸条,那张用铅笔写着的,就这么悄悄地夹在书里的字条,让我感动了一整天。

在五六月的书单里说过,在看了净源写的那本《旅居十年》的书之前,我对非洲没有一丝好的印象,只是觉得她是穷乱差的代表之地。直到我最后合上那本书,我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之后一定要去一次非洲。

我甚至觉得,要是没有这本书的话,我可能永远对那块神奇大陆的印象都止步于负面。这正应了那句话“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而阅读可以。”

                              ❤

所以对于这样的我来说,对于阅读本身只能是感激,也无法向它索取更多东西了。只是希望自己七老八十之后,也能这么虔诚地爱着读书这件事。

以上完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