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辛丑年正月初五,朋友圈儿充满了财神。但像往常旅行时去寺庙一样,我只问候他们,跟他们说要好好的。——有没有很像电影情节呢?也许因为一直活在故事里,所以电影其实可以不必看的。
忘记看过多少电影了。从两岁左右记事儿就开始看,直到刚刚,还在电影频道的回看里勉强选了《拆弹专家》——边看边感慨“时代的逝去从来不打招呼儿”。
忽然就不想看电影了,说不清原因。也许清楚,但不想分析。以前看电影会特别认真,只是看完后又绝不会写很长的影评——因为通常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了,给自己留个记忆就够了,再写也没必要——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想着是不需要帮忙分析的。
偶然看了下《你好李焕英》的原版小品。如果是听故事,这个故事就不听了——电影也不想去看了。因为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故事,生老病死。没觉得好,但流泪了,因为想起了去世的亲人,和正在衰老的亲人。
但依然不想听这个故事,也许是厌倦营销,或是资本的过份侵入——倒不是觉得她把她母亲的故事写出来有什么不好——只是从故事的角度看,觉得听过了。这么一想,“不想看电影”或许是因为——故事听得太多了,又刚好都记得。
电影,时代,起起伏伏,真的经典其实极少。但情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又“永远有人正年青”,所以故事当然会一直讲下去。现实,现世,此地,感动就足够了。经典与否,是时间的事。
有时又会想讲故事。长镜头越拉越远,越拉越远——事情隔得久了,场景模糊了,情感反倒浓烈起来。如果真的换我来讲,希望“有人听”的愿望,大概会超过对“高票房”的渴望吧——所以我是真的活在故事里的。风起的时候,落雨的时候——阳光的余温停留在皮肤上的时候,意识里总会浮现不同的电影场景,背景音乐,甚至人物台词——就像看电影时,常常知道那编剧导演的原创、模仿与叠加。
大概确是不必再看了——生活里的情感,已经足够了。比如关于妈妈的故事——光是每日叫“妈妈”就非常感动了;比如那很多可能永远无法体验到的事情——还是尽量去试试吧。
把生活过得比电影还要浪漫和有趣就可以了——当然,想看电影也还是可以看的,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