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历史陕西省

1933年一位佛教学者的终南山之旅

2017-05-12  本文已影响54人  终南山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当时在中国文化界颇有影响的蒋维乔先生在西安游览古迹名胜。

蒋维乔是佛学大家,他所取得佛教研究成果,对居家佛教的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中国佛教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佛教史著作,影响深远,多次重印出版,畅销至今。

蒋维乔(左边第二位)

蒋维乔肯定了佛法修炼的养生作用,改变了世人对佛教修炼的偏见,并亲身实践“静坐”养生法。他年少体弱多病,自创静坐养生法,坚持锻炼,身体健康,1958年以86岁高龄去世。

终南山是养生福地,又是佛教、道教修炼的重要道场,自然对蒋维乔有极大的吸引力。

当年九月,已年过60岁的蒋维乔从西安出发,前往终南山五台山游览,寻访隐士。他之后写了游记《长安及终南山纪游》,文章中就详细记载了自己和同行多人在南五台山的所见所闻。

《旅行杂志》1933年第七卷第四期封面

《长安及终南山纪游》发表在1933年《旅行杂志》第七卷第四期上。以下就是这篇文章里有关终南山南五台山,以及城南的各处名胜的游记。

《长安及终南山纪游》

蒋  维 乔

九月四日,晴。晨八时半起。昨康君寄遥谓余:“既然到长安,何不一游终南?”余以学校开学在即,恐时日不许。康君则云可以汽车送君去,两日可返。今晨向赈务处借得汽车,决赴终南。剑华病不能行,范成及伯岸、培基偕往。

十时半动身,经韦曲、黄埔村、王曲、而至留村,时已十二时半。汽车路皆就原上土路,略加修筑而成,高低不平,与潼关至长安者无异。适经大雨之后,土松易崩,至险窄处,乘车者皆下车帮助车夫,在车后协力推车前进。

昔在报端,见中央委员吴稚辉赴泾渭渠行开工礼时,杂入人丛中,帮助推车,以为笑谈。今亲临之,乃系习见之事,不足奇也。

离开留村十余里之路,雨后完全崩毁,然不经此不得达留村,乃绕小路而行。汽车初次侧陷田间,竭吾等各人之力,亦不能挽之出险。乃临时雇乡农携铲锄来,一面铲湿泥,一面垫干土,合十余人之力,方将车挽出。不料登山之时,车之右后一轮,又陷入深坑,不得出矣。

终南山在长安县南五十里,汽车本一点余钟可达,今因沿途周章,耗去二个小时,尚未至留村,于是余等变计,舍车徒行。

                                                  终南山(1936年)

访村长柴桐轩居士,托伊雇乡农二十余人,借木板多块,用垫车轮,令车夫率领前去营救。余等稍进前点,即雇兜子登山。

留村为终南山北麓,登山者必由此。兜子上山下山,计两天,每乘三元。因柴君之故,乡农不敢抬价,否则如昔者友人王俊峄山来游时,索价至少须六元也。

午后二时,乘兜子进山。兜唯悬一方籐板,下有木板以支足,甚轻巧;唯须自用毯或被以为褥,方可坐。

循山谷之涧水而行,每过涧皆有石桥,与华山之履石渡涧,雨后水涨即不能行者不同。采樵者络绎于途。舆夫言:“曩岁山中每不靖,匪类往往混迹采樵,劫行旅,今肃清矣。”

三里弥陀寺,又半里流水石,又四里兴宝泉、白衣堂、大悲堂、甘露堂、竹林寺、五佛殿。

终南烟雨(1933年)

山中森林茂盛,泉石秀美,大类江浙山水,此亦与华山不同处也。十里抵朝天门,由此仰望其台顶,三峰并峙,高耸云端。

再经五马石,即等一天门。门踞两崖间,岩石奇突,虬松苍藤,生于石隙,幽秀异常。再上为观音寺,及古弯柏树,红墙隐蔽绿树之中,掩映有致。

登胜宝泉,对面石壁,有摩崖曰漱石枕泉。与胜宝泉并峙者,曰古西方境。

途遇智海法师,师主持山南之净业寺,为唐道宣律师道场,与之谈颇契。彼云:邱君希民,正在寺中讲《摄大乘论》。惜余以时间所限,不及往晤矣。

度遇仙桥,桥下之水名醴泉,风景至此愈佳。至下宝泉旁,有慈航庵,筑于岩上,占地至胜。再登为上宝泉,下有铁镬(铁锅),量其直径约四尺,想见昔日繁盛,僧众多,故需此大镬(锅)。

由圆光堂登二天门,有弥陀佛寺,计已行十五里矣。自此以上,路渐陡,多石磴(有台阶的石路),少土路,气候亦渐冷。余等衣物,已遣人先送大茅蓬,斯时无衣可添,乃下舆步行取暖。

终南山南五台一天门(1937年)

过一小木桥,为圣母殿,迎真官,灵宫殿。履危磴(石阶)而上,至五圣殿,左望渭河,细如一线。

由琉璃殿至石佛寺,怪石当面突起,登削立之石磴(石阶),凡百三十级。折而上,为千佛寺。再上,睡佛殿,而登三天门。

门下为吕祖洞,洞后又吕祖行宫,其上游三圣宫。终南山(南五台)自古为佛家有名道场,代出高僧,道场宫观,唯此一处。宫之右有三佛寺,复为黑虎南海两殿。

再上为紫竹林,智海师今晚宿于此。叩门肃入,啜茗小憩。紫竹林前眼界空旷,万山拱揖,如在几席间,惜天阴有雾,不可远眺。林中供观音像,主持名怡峰。

稍坐,即别智海师,由兴龙寺而上,又为陡级,于是登四天门。门占地较少,隐于崖间,游人自其旁而过。下有铁制观音碑,为清康熙三十三年所造。

五时至岱顶,曲折而南,入山坳中,是为圆觉大茅蓬。余等今夕即宿于此。计留村至此三十里。主持法空昨日即遇于慈恩寺,今日则先余等上山,殷勤招待,至为周到。

终南山为佛教徒辩道之地,故多茅蓬。茅蓬者,修行人结茅蓬静养之所。随意取名,如流水石,古弯柏树。其名至奇特,而性质有二:一者系地方善信(善良的信徒),建茅蓬于山中,供养僧侣;一者系僧侣自己结茅,至斋粮供给,均仰恃大茅蓬。故大茅蓬实各茅蓬之总辖机关。

终南山之苍松古刹(1936年)

茅蓬静修之人,多不应客,故什九皆静掩柴扉,惟大茅蓬则接待游客。四周之风景之佳,亦远胜他处。共屋六间。

西三间为殿,供佛;东三间为楼房,楼上藏有弘教本缩印藏经及各刻经处之经典,楼下住客。东面山岩突出,怪石嶙峋,其下有小洞,西则有古树槎枒,隐蔽寺屋。地势高1640。夜间甚寒,余等四人,共睡一大炕。

九月五日,阴,夜间有风雨,幸天明即止。六时起用早膳毕,七时登岱顶。岱顶为终南之最高峰,有圆光寺,顶高1780米。俗称山西之五台山为北五台,终南山为南五台,以岱顶圆光寺、文殊台、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崖五峰,凑足五数。其实惟岱顶、灵应、舍身三峰并列,文殊、清凉二台,即在岱顶东山之腰,称为五台,名不符实。而岱顶以西,另有孤峰,名兜率台,以南别有为翠花峰,即古之太乙,则又不在五台之列也。

终南山南五台大台之顶(1936年)

登顶后,眼界开阔,众山皆在足底。圆光寺正殿,在终南各庙,比较庄严,以石筑墙,用铁做瓦,因山高风烈,故也。

从岱顶而下,左转数百步,至文殊台,与灵应东西正对,灵应之奇秀耸拔,于此乃全见之。俯视群山,则如浪纹之折叠。

再下百余步,即清凉台。文殊台虽在山腰,尚是另起峰峦,至清凉台,则完全与文殊为一峰,不过地位有高下耳。

自清凉台而下,再登灵应台,森林较密,树石遂见奇丽。从台回顾,则岱顶及文殊、清凉已合为一峰,并非分列者。台高1770米,寺中壁画,绘唐僧取经故事。

自灵应台而下,过天桥而登舍身台,桥用石条,架于灵应舍身两峡之间,其下为天沟。

终南山之峭壁群松(1936年)

灵应以奇秀胜,舍身则以险峻胜。登降之路,皆就崖石斜面,凿孔作级,仅容半足,故步履甚艰,台旁悬崖斩绝,下临千仞,恒有人到此处舍身。

登台(舍身台)远眺,则岱顶、文殊、清凉皆为灵应所蔽,不复见矣。台高1760米。

范成师谈及山南之康峪,有青莲老和尚,年七十五,居终南四十年,道行颇高,惜时间所限,不克迂道往谒。

法空师则云山后有小径可通,惟极难行。由此至留村,路可近七里。余性喜涉险,惟伯岸(同行的人)躯体肥硕,较为勉强。遂决赴康峪。

果然窄径崎岖,草没及半身,雨后细沙滑石,艰于著足。伯岸沿途叫苦不绝。计费二小时,行十余里,方抵康峪。

青莲老和尚已含笑出迎,其所居名圆通茅蓬,在山坳下,景物幽秀,四周果树成林。

余等在庵外空地上,啜茗清谈。和尚复以新剥之核桃享客。并命人作汤团,使余等当午餐。曰:“此江南风味也”。座间识村长郑君维城,盖皈依老和尚者,率小孩数人,居于庵侧新屋中。云避疫来此。

十一时,自康峪行,十二时至留村。仍憩柴君桐轩家,开发轿夫,即登汽车,循原路回。

王曲城隍庙(1935年)

行十余里,至王曲,见京府城隍庙,规模宏大,乃进而参观,庙门内有钟鼓楼,其两厢东为圣母殿,西为五瘟神殿,后为大殿。各殿皆有壁画,殿侧有精舍,花木葱茏,雅洁可爱。

观毕而出,仍乘汽车东行二十余里,至牛头寺,停车路隅,与同伴步行三里,方抵寺。

寺建于唐贞观六年,太平兴国中改为福昌,今则呼牛头寺。殿宇新修,隐于林中,此地统名樊川,汉樊哙封邑在焉。

牛头寺(1932年)​

寺之后院,有唐刻尊胜陀罗尼经幢,龙爪槐一株,高不过丈余,以二木支之,相传亦唐时物云。其东尚有丁香树一株,半身斜卧,以砖叠为方柱支持之,分为两枝,上出五尺余,亦数百年物也。

院后又三窑洞,老僧启洞门,凉气逼人,不能久立,盖利用黄土层,凿成此洞,冬暖夏凉也。

寺之东院,即杜公祠,朱门碧宇,亦近日新修,中供杜甫塑像,其旁又有石刻画像,祠中花木甚多,清香扑人。

春秋佳日,长安贵人,多游宴于此。寺西半里有九龙潭,潭方广约一尺,水至清冽,上盖龙王庙。按牛头寺碑记,寺西尚有杜牧之读书处,今不复存。五时返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