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论语别裁》13 桃园三结义奠定中国魂

2023-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抗知体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

“仁”,意思是博爱、慈爱。在世界其他的文化中,都有“仁”的同义字。

而“义”字,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它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义者宜也”,意思就是恰到好处。

另一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

2、《三国演义》教会老百姓“义”

“侠义”,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甚至可以牺牲性命。其他民族也有这种精神,可是没有这种定义。

这种侠义的精神,在过去的中下层社会普遍存在。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甘愿为国家付出巨大牺牲。然而这种精神,并不是受到儒家孔孟思想的影响,而其实是《三国演义》等等几部小说教出来的。

3、“信近于义”这句话里的“义”,与第二种意思有相同之处。要守信,就像“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就像子路那样。

南公没有将这八个字连起来说明。

网络上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信”是“义”的一种表现。“信”要以“义”为前提,也就是说,我们的承诺要适宜,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样的承诺才可能实现。

但是我无法将这种解释跟南公前面的讲解串起来。

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1、“恭”,是内心对人对事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到人点头哈腰、连连敬礼就是恭。

但我们尊重一个人的时候,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都能流露出来,不需要说出来。

2、恭,要符合礼。这样才能避免招来无谓的耻辱。

这句话南公没有讲得很详细,我真的很不懂。

因为正如上面所说的,我理解的“恭”本身已经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不近于礼又如何呢?为什么会招来耻辱呢?

我特别希望有人能举两个例子,告诉我什么是近于礼的恭和什么是不近于礼的恭。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到底该如何指导实践呢?毕竟现实生活的场景有千千万万种,在每一种情境里该如何举止动念呢?

三、“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南公说大公无私和绝对自私这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普通人而言都做不到。所以儒家主张有限的自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做不到绝对无私。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哪怕心里打小算盘,要先为家人和自己好,再为他人好,这样子由近而远、扩及他人,也是可以宗仰的。

我对这几句话的学习,完全停留在表面的释义上。因为我根本无法将这三句话跟自己的生活或者将历史人物的言行联系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