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这些孩子会被孤立?》

2022-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涓涓细流_7589

董伟娟坚持原创分享第1904天(伊川焦点团队分享831天)(2022.9.18星期日)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老被班里人孤立,人缘非常差。自己交朋友有点困难,也不知道跟别人怎么融到一块去说话、交流,感觉他说的话别人好像不想听。

      时间一长,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不跟他玩,我也不想跟他玩。不想跟Ta玩的人由一小撮发展到一大片,而且,别人东西丢了,Ta也会被“背黑锅”。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Ta无法上课,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残自杀。

    那么,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被孤立呢?

    这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是社会化发展滞后带来的;一是人格特质惹的祸。

      社会化发展包括两种,一是社会认知,一是人际交往。

    从社会认知方面来说,这样的孩子是基本的社会技能无法掌握;人际交往的话,可能会是人际交往模式特别消极、被动,或者说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等等,这都有可能。社会化发展和啥有关呢?和依恋与分离有关。这造成了第一种可能性——他不会人际交往。社会化发展滞后的最主要表现是“自我中心”,没有共情能力,没有同理心,他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有可能会以回避或攻击性强来表现。幼稚化,会让同龄人人觉得这人幼稚玩不到一块,不愿意跟他交往,而且故意欺负他,挑逗他,孤立他。

    第二种是“个性化”,自身有非常明确的人格特质。他有很强的个性,他的心智发展是超前的——超出了同龄人。心理学上,有人把它叫做“一楼半发展水平”,“一楼的”同龄人玩不到一块,“二楼的”却够不上。去哪都难受。比他水平高的不愿跟他玩,比他低的他不愿跟人家玩,这也是很多抑郁者最主要的表现。他的思想比同龄人成熟,没有那么幼稚,想东西想得比较深,看的比较多,身边没有人能跟他探讨,曲高和寡。那么,他的思想真的很深刻,能说出一些成熟的见解吗?也没有,但他就是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他的情绪表现、认知模式都有自己的个性,会让人感觉他是“异类”。老师也不怎么待见,因为上课从来不听,人家的学习方式靠自己看书,课上要么睡觉要么看课外书。因为其他理解不了,但这类孩子在艺术方面往往有鉴赏力,在班里也往往被孤立。 就像白天鹅掉到鸡群里,被一群鸡孤立。这在心理学上有解释,就是通过群体完成阴影的投射。一只鸡对天鹅是不敢谩骂欺负的,一群鸡就不一样了,它们敢,因为均摊了风险,这是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更容易把人的行为导向阴影——好的学不会,赖的一学就会。从众的特点是分担了风险。因为从众,特别容易导致诬陷,一个学生如果被班里三四个人孤立了,大概全班人都会孤立他,因为其他人跟这个人聊天建立关系的话,他要考虑风险。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三人成虎。三人就是一个群体,如果这三个人有统一的指向性,它就很容易像一个引力一样,引起全班同学的指向性,因为它变成一种倾向了,倾向于孤立某个人。所以被孤立的人往往是被班里的某几个所谓的主流的学生先不喜欢他,然后全班都不喜欢他。

    那有人会说,全班其他同学没有自主判断能力吗?不是,他们只是因为从众或者规避风险。以前是没有风险的,现在主流媒体不喜欢他,跟他交流就变得有风险了。人们在规避风险和阴影投射两种作用下,就会选择孤立他。

    班主任该怎么办?

    班主任处理这类问题时,是要特别小心的。搞不好他可能会自残、自杀,从法律上或许没有责任,但是道义上良心上还是过不去的。所以对于欺负他人的人不能采取批评的方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反而会形成一种负强化,一般来说意义不大。可能只会让大家更加孤立他。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消解从众效应。因为从众效应会导致情绪大于理性。在从众状态下人们没有理性判断,只有情绪。你会发现智力再高的人,一旦进入从众效应,容易被群体情绪裹挟,他的理性判断会直线下降。怎么消除从众效应呢?首先得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把事说清楚,怎么回事?起因是啥?以增强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促使其反思改正。不能指鹿为马,捕风捉影。更不要去批评强化。

    其次,要引导正向的情感表达。什么是正向的情感表达呢?第一,表达是真实的(需要哭就哭),第二,它是合作取向的、是有建设性的、一定有很多共情式的理解在里边。

    最后,最终引导的方向是“求同存异”。我可以不跟你接触,但是我们大家是互相尊重的。你有你的风格,我有我的风格,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好朋友,但是我们能做到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的核心是尊重与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大家坐到一个教室来,我们都要互相尊重,然后尽量合作,尽量去理解别人的方式。

    除此之外,要重视班主任的导向性。避免“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的现象,班主任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