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酒店以外的企业如何理解与借鉴星级服务

2019-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e路爱

多年来,我曾无数次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做过培训,内容无所不包,简单的有礼貌礼仪,商务礼仪,服务意识,培训培训师,复杂的有中层管理---沟通,执行力,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媒体采访等。

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有金融,证券,零售,地产,制造业,贸易,大专院校等。员工层面也多,有最基层的一线员工,也有中高层管理人员,乃至外籍人士。

请我去培训的朋友大多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酒店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较高,加之我又出版过那样多的酒店管理书籍,希望通过我的培训提升公司员工的素质,向五星级酒店看齐。

给酒店业以外的朋友们上课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他们想学习酒店的闪光点,但对酒店的知识基本空白,举一些酒店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例子往往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挖空心思找他们行业的例子,又怕班门弄斧。我不想有负朋友的重托,更不想给酒店业丢脸,于是花了许多功夫来研究这些行业的特点,希望能多找到一些与酒店的契合点,从这里切入培训的主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酒店固有的东西是其它行业较难模仿的,最突出的一个,也是看似最简单的就是“服务意识”。

关于什么是“服务”的问题,酒店人相对比较清楚,最权威的解释是:service = product provided + duty performed,“服务等于提供产品加上履行职责”,可理解起来太抽象了。

另一种说法是:“服务是达到或超越顾客的期待”,也是抽象的,期待是什么?达到或超越的标准又是什么?可否量化?

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服务有四个不同的认知角度。 

 

1、对公司来说,服务是产品和品牌的一部分,视行业不同,重要性稍有偏重,制造业轻一些,服务型企业重一些。

2、对管理者来说,服务是他们工作目标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经营和管理。

3、对普通员工来说,服务是按照岗位职责说明书和工作任务表完成我今天的工作。

4、对顾客来说,服务只是一种体验,是消费的回报。

差别出来了,服务的唯一对象只有一个——顾客,服务的目标也只有一个——顾客满意,对服务好坏打分的只有顾客。 

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对顾客而言,你的工作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忙只能得到同情。只有他的“体验”才有“价值”可言。

服务如果不能转化成客户认可的价值,做与不做没有本质的区别。价值的高低是顾客是否认可和回头的唯一理由。 

说得再直白些,你给顾客什么样的体验,他就会对你的服务留下什么印象,决定对你的服务心甘情愿付多少钱。所以,服务绝不是员工做了没做的搞笑问题,甚至不是做好没做好,及时不及时做的弱智问题,而是让顾客得到了什么样的体验,这才能跟我们所期望的价格和收入划上等号。 

善待顾客,给顾客惊喜,其实就是给顾客若干次被善待的体验,给顾客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找到并做好这些关键点、闪光点,以顾客体验的流程和心理需求入手,看看哪些地方是我们习以为常却轻易忽略的。

“像顾客一样生活,象顾客一样消费”应该是服务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否则强迫顾客象你一样生活,象你一样消费的话就完了。可惜大多数企业的大多数员工都是这样有意无意地做的。

我一直以为,服务的标准绝不是公司制定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以前的管理者总结出来的经验,以此为指南做事类似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效果不佳。

经验有一定的时效性,只有常常总结才能时时更新,比如你的前辈们已经让顾客很满意了,接下来等待你的只有“麻木”,因为以前的满意度现在成了顾客期望值的及格线和瓶颈,必须大幅度地超越才能继续维持现有的满意度。 

服务是很难做好的,难就难在它不是工作,而是一种体验,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酒店是印象企业”这句话就是对顾客体验的写照,是对酒店服务理念的高度浓缩,服务就是N次体验后,顾客留下的N次印象的结果。 

迪斯尼说得好,工作就是表演,是表演给顾客看的。

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好舞台,编好剧本,选好演员,让员工演好这出戏,感动顾客。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是什么,就是在“演戏”,将顾客带入预先设计好的剧情中,与我们一起喜怒哀乐,动情至极,感人至深,票房高高……虽然有点夸张。

如此看来,我们公司评选的优秀员工就相当于奥斯卡的“最佳男、女主角”,优秀管理人员相当于“最佳编剧”,“最佳导演”了。

时代在发展,互联网延伸了诸多业态,微商、直销、电商、社交新零售......但造成的后遗症也很多,产品的品质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在于服务的欠缺,客户没有了体验的价值获取,其经营活动自然夭折!

以上是笔者对酒店服务的理解,供想打造星级酒店式服务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参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