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

伊丽莎白二世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iiidealist

文:拾拾柒

参考源:BaiDu(侵删)

图:BaiDu(侵删)

本文原创,首发于gzh:拾拾柒的小屋

大家好,我是拾拾柒,欢迎来到我的“涨知识”专栏。今天我们来说些什么呢?

我们就来说说:

伊丽莎白二世“超长待机”的一生

2022年9月8日,位于苏格兰的巴尔默勒尔城堡内,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与世长辞,她就是英联邦在位时间的最长的君主——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又称“伊丽莎白二世”。
这位出生于1926年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70年,拥有无数头衔,见证了世界由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的全过程,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史书。

Part ONE

童年平静 天降大任

1926年4月21日,英王乔治五世的孙女伊丽莎白公主出生了。伊丽莎白虽然作为乔治五世的直系后代,但由于其父亲阿尔伯特是乔治的次子,所以从继承顺序来说,伊丽莎白并没有被当作的未来的女王培养。

没有作为王室继承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像普通庭一样要为柴米油盐操心。伊丽莎白的童年是平静而又幸福的。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王室出身的伊丽莎白有着自己的私人教师,接受着国内最为优质的教育,再加上自身沉稳又有主见的性格,颇受乔治五世的喜爱。

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不允许一位如此优秀的公主只能一辈子当公主。在伊丽莎白10岁那年,一次变故,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料,也改变了这位公主的人生轨迹。

1936年乔治五世去世,其长子爱德华八世,也就是伊丽莎白的大伯即位为英联邦的新国王。但这位新国王可是个叛逆的主儿,非要迎娶离异两次的美国女子辛普森夫人为妻,他的婚姻问题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遭到了政府、人民和教会的强烈反对。

最后,这场闹剧由爱德华八世主动退位收尾,除此之外,他还成为了“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范。

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的次子,爱德华八世的胞弟阿尔伯特被迫接过英王的接力棒,加冕为乔治六世。而此刻的伊丽莎白,从普通的王室公主成为了”王储“。

身份的转变,天降的大任,使她不得不脱离往日的无忧无虑,扛起责任的大旗。

曾经有人对“天降大任”这一说法表示否定的。他们认为虽然乔治六世是乔治五世的次子,但由于爱德华八世没有子嗣,所以王位是注定要落到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头上的。

对此,我不否认在当时情况下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也不质疑其合理性。

可根据英国王室的继承法则,如果爱德华八世不退位,只要他有了合法的后代,那乔治六世一脉的继承顺位是会不断后移,直至完全排除在继承顺位之外。

这是一种可能性,但也有“小道消息”传出爱德华八世不孕不育,所以他不可能有自己的后代,王位终究还是要落到侄女伊丽莎白的头上。按照目前的情况看,这个“小道消息”很可能就是事实。

但我们也可以发现,若爱德华八世不退位,而是等到去世后再传位于伊丽莎白,那此时的伊丽莎白已经是一名46岁的中年人了(1972年),而不是10岁就成为王储,26岁就成为女王。所以说,提前20年来临的责任用“天降大任”来说一点也不过分,何况当时她只是十多岁的孩子。

伊丽莎白的人生突变的根源仍是他伯父爱德华八世的退位。若没有这场“闹剧”,那如今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仍会是“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英联邦史上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也会被大大削弱,即使是相同结局,但背后的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上树是公主 下树成女王

时间还要回溯到1952年,当时身为公主的伊丽莎白携丈夫菲利普亲王在肯尼亚出席访问活动。

为了表示欢迎,肯尼亚政府专程在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上建了一间夫妻屋子,置身其中,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尽收眼底。两人刚住上当地民众热情招待的“树屋旅馆”,未曾有时间欣赏美景,就接到了乔治六世逝世的噩耗。

父亲的去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悲伤,可那时的伊丽莎白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镇定。

英国王室有一个不成文规定,任何王室成员在外地出席活动时,都要在随身的行李箱重中携带一件黑色服装。以免其他王室成员突发去世,归来时没有合适的服装。

当时的伊丽莎白立即换上黑色的“丧服”,连夜赶回国内。从此,她的名字由伊丽莎白变成了一串长长的头衔——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 

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

成为英联邦的国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为当时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名义上的君主。

虽说君主立宪制度下的国家元首并无实权,可作为国家的象征,伊丽莎白的一举一动,都是全国乃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身份,超乎常人的物质条件,可王冠的背后是自由的代价。一个普通打工人要工作多少年,30年吧,可女王这份工作一干就是70年。

70年的时间里,伊丽莎白每天坚持7点起床,工作10余小时,每年出席400多场。一共任命了15位首相,接见过14位美国总统,访问过117个国家,总行程超过100万英里。

1986年,是女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访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盛大的国宴上,伊丽莎白发表讲话:“约390年前,我的先辈伊丽莎白一世写信给万历皇帝,希望英国与中国之间能够发展贸易。不幸,那封信没有能送到中国皇帝的手中。还好,如今的邮政服务有所改善……你们邀请我们访问这里的消息安全抵达英国,我很高兴能接受。”

9月8日,随着英国民众“The queen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的呼喊声中,伦敦桥倒塌了,伊丽莎白二世离世,享年96岁。

回望75年前,21岁的伊丽莎白在南非进行演说时宣誓:“21岁的我,向英联邦全体人民宣誓,我将奉献一生,我请求上帝助我履行诺言,尽管这誓言是在青涩岁月时立下的,但对于其中的字字句句,我毫无后悔,不曾退却。”这个誓言,伊丽莎白用一生的时间去证明了她没有食言。

直到去世的前两天,当地时间9月6日,她任命了最后一位首相特拉斯,仍坚持在工作岗位,至死方休。

Part TWO

Think

在看到女王逝世消息的时候,我点开评论区,看到过各种各样,褒贬不一的评论。有人为一个百岁老人的逝世感到惋惜,有人保持冷漠,认为凭英国近代以来对我国的所作所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表现出惋惜或同情。

其实,不论是表现出哪种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发表言论的自由。

从鸦片战争开始,英国对中国的所有行为无疑是一种非正义的掠夺,可在伊丽莎白在位的期间,中国早就不是那个任列强欺凌的弱国,而英国也早已不是那个强大到四处殖民的日不落帝国。

也许在香港问题上,女王曾有过不愿意归还的想法,可站在她的立场,维护本国利益,也无可厚非。但总的来说,伊丽莎白的在维护世界和平上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身为中国人,我们可以不缅怀,但通过对一个96岁的老人恶语相向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完全没有必要。

随着女王的去世,一个问题开始被广泛探讨:君主立宪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我的看法是,短期来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从人类发展的必然结局来说,君主立宪是封建体制的遗留,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许在未来,英国王室以及各国王室都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就像伊丽莎白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我的民众不再需要我们,那我们会自行离开。”这一天,不知道有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女王的去世以及查理三世的即位,一定会推动这个结局提前到来。

其实女王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还是那张无论何时何地都充满笑容的脸,身边簇拥着的那群可爱的“小短腿”,那些华丽无比,让人眼花缭乱的珠宝,还有各式各样优雅端庄的穿搭以及一年一度可以被反复拿来当英语写作素材的圣诞演讲。

关于另一个伊丽莎白女王,又将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我们下期见吧,拜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