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常熟东篱谷文学空间

读书台上一声叹息

2021-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起龙飞

常熟风景名胜,多集中于虞山、尚湖区域,尤其是虞山,钟灵毓秀,自古有名。南朝梁昭明大子萧统在《招真治碑记》中赞叹常熟“物宝自然,人符交泰。掩映绿萝,穹崇紫盖。仙治之美,此焉为最”。虞山东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萧统读书台就在此山东簏。

我翻阅《常熟市志》,据记载:读书台为开放式园林,园内主要建筑有读书台,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游学著书处。台上为一土埠,上筑石亭,亭壁正中嵌石碑,刻“读书台”三字,右侧嵌砌刻石像萧统像及明人邓韨撰《读书台铭》;左侧碑刻明人陈察撰书《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亭中置一大石台,一端刻清道光时倪良燿所书《虞麓园记》。

天高云不淡,微风不燥,从常熟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的小路沿着山脚上行,穿过质朴的民居和弯曲的巷道,去萧统读书台寻幽访古。

萧统读书台颇具江南风范,古朴秀雅,院内植被繁茂,除读书台以外,另有焦尾轩、焦尾泉、摩崖石刻、巫公祠、雅集亭等。其中“书台积雪”为“虞山十八景之一”。读书台”是以历史典故为背景打造的山野园林,在此看山听泉,喝茶聊天,读书会友,舞文论事,颇富诗情画意。

入口处镌有邑人、书画家钱持云所书“读书台”匾额,过门额镌刻着“寻天然趣”的二道圆洞门,圆洞门的背额镌刻“泉石林壑”。一阵山风吹过,突觉凉爽。沿着小山丘台阶一路上行,小山丘顶竖立着单间卷棚式长方形石亭一座,这座石亭即为昭明太子的读书处。

读书台以山泥夯筑,居高临下,岿然而峙。台上的长方形石亭的壁间嵌砌昭明太子像、《读书台铭》及明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等碑刻数通。亭中又有大石台,正面横端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

亭内置有大石台,墙壁上嵌有三通石碑,两侧石碑分别刻有《读书台铭》和《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正中碑刻“读书台”三字,是苏州粮备道爱新觉罗雅尔哈善的手迹。

台下四周尚存数百年前所植榆、柏、榉、朴、栎等古树二十余株。我国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以“虞山好,景色招人来,一望长江舒极目,园林俯视现楼台,重见画面开。"赞美此处。

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闻帝子读书声。凝视太子雕像,细瞻彩绘壁画,静静伫立,似乎能穿过悠悠千年的雾霭,看那个端坐案前捧卷沉吟的儒雅青年,慢慢把自己的身体用薄薄春衫紧裹住,最后幻化成《文选》的点点墨迹。

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在昔日的大梁国境之内,居然有许多过读书台,除常熟虞山读书台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镇江南山读书台、桐乡乌镇读书台、天目山太子庵读书台,此外在湖北襄阳、安徽池州等地也有读书台。

读书台下老树纵横,草木葱茏,楼阁依旧,不见斯人。我只能自作多情地遥想当年——当年的他,英气勃发,华服灿容,或是在读书台上独自读书,偃仰啸歌;或是在亭中晤对良友,切磋辞藻……

读书台北是为焦尾泉,古代常熟县署前有七条溪水横例,如古琴七弦,其西又有一溪通于山脚处,犹如琴尾,邑人以东汉蔡邕有焦尾琴,名之为“焦尾溪”,其源头则为焦尾泉。此泉疏浚于明代成化、弘治间,万历时成为一景。今原溪已无,泉穴形如浅池,水质甘冽,为烹茗之上品。

泉畔建有焦尾轩,1977年叶圣陶为题书“焦尾泉”及“焦尾轩”额。1995年里人汪瑞章撰书“泉石寄中郎琴韵;炉烟分太子书香”联句,挂于焦尾轩中。“焦尾轩”,其前身是纪念我国文字创始人仓颉而建的明朝建筑“仓圣祠”,墙门洞的正额上镌刻着“仓圣祠”,墙门洞的背额镌刻“朝晖沐塔”,此四字之意,为古时候站在仓圣祠这边能远眺到常熟城内的方塔。

焦尾轩上西北山麓有一亭坐北朝南,用花岗石构筑的四方亭,名为雅集亭,系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继任知县计宗道与吴门及邑中名流杨循吉等19人相约觞咏于亭,并分别由计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记》,沈周绘《虞山雅集图》,合各家诗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时传为文坛盛事。

园内大部分建筑已改为茶室,去时除了茶客、牌客外几无游人。小山丘下的西北角有一道长廊,化为茶肆之所,长廊前围坐着一群喝茶聊天和打牌的当地老百姓。

步下“山水楼”,走长廊上行来到“巫公祠”,原为祭祀常熟籍商朝时期巫咸、巫贤二代父子宰相的场所,现在的“巫公祠”和前边看到的“焦尾轩”一样,也被改建成了打牌休闲的茶室,热闹归热闹,书卷气却飘散的不见了。

过“巫公祠”后上行,经“云林景秀”进入“石刻群”景观区。读书台的石刻群含多处摩崖石刻,历代题咏甚多,也为读书台添了几分书卷气。

追忆前贤,萧统读书声仿佛犹在耳边。然而,看这读书台,我有些许酸楚。相对于物欲横流的街市上那喧闹声,读书台不再是读书的风雅之地。

常熟当地居民大多数人只听说过萧统,但多不知道萧统乃是何方神圣。历史上的昭明太子萧统(公元501-531年)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祖籍江苏丹阳,生于湖北襄阳的南朝梁代文学家,曾主持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本书成了后代知识分子读书学习的重要课本,影响很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浪花毕竟淘不尽所有风流人物。来者们在瞻仰读书台,仰望先贤的风范时,萧统文化中闪烁的光环却依然明亮,昭明太子虽不享天寿英年早逝,但留下一部《文选》,泽被士林,他的正能量,不断被传诵、传承,而且激励着代代常熟人。

物是人非,萧统的读书声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读书台前琴川长流。而今,挥之不去的只有一声叹息!虽萧统读书台迹痕依在,但亭台楼阁已化为茶肆之所,有几分可叹。只愿这股书香春风永不衰落,但愿读书台在人们心中永远伫立不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