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清理34岁以上员工,你恐慌了吗?

2017-10-29  本文已影响113人  数据大学

最近关于华为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被网友们热烈讨论着。虽然华为官方出来“辟谣”了,但从网友的反馈看,这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裁员也本是件平常的事情,华为这次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把年龄当作硬性门槛。

35岁,被设为职场的生死线。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应聘企业,都常会看到“不超过35岁”的要求。连女人生孩子,超过35岁,就会无条件的给你盖上“高危”的戳。35岁,是一个即尴尬又难跨越的坎。

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早在几年前就说过一句话:“我想强调年轻和技术的重要性。年轻人要更聪明。”这是对年轻人赤裸裸的偏爱。虽然当时大部分媒体都指责这是一种年龄歧视,但也有少部分媒体赞同这种看法。

少数派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员工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思维能力更高,情绪控制能力更好,这些都有助于商业的发展。但老员工的冒险精神却下降。而冒险精神对商业的成功非常重要,以至于宁愿牺牲年龄增长带来的各种好处,以换取冒险精神这个年轻的副产品。

沃尔玛在解释长期服务于公司的老员工绩效停滞和投资回报率逐渐降低的现象时说:“就成本而言,一名任职长达七年的员工比一名任职只有一年的员工高出55%,而二者之间的生产力没有什么差别。此外,由于他/她的任职时间越长,我们支付的薪酬和福利也越多,我们给该员工的开价高于市场行情,他/她留在沃尔玛的可能性更大。”

从企业的角度讲,都是以利润为中心。老员工人力成本高,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商业变化,只能走人。任正非曾公开表示过:“将来我们要提高专业化队伍的支持能力,从而可以减少一线直接作战部队的人数。例如,发射导弹是少数几个人,一按按钮就行了。但为了按这一下,有几十、几百人,在平台上服务,我们加强了专业化的支持能力建设,就可以逐步使直接作战部队更加精干,更加高效。我们与军队不一样的是,他们为了取得胜利,不计较成本,而我们对成本必须有综合考虑。”

这次清理活动,更好印证了这句话。2016年,华为增收放缓,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生存,华为开始精简团队。注意,华为集中清理的是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非研发人员。

知乎网友反馈,这次裁员运动,已经在华为内部引起了相当的恐慌和不安情绪。对员工来讲,人到中年,被公司猛然间砸下这么一个闷棒,心理上多少会有点郁闷。但是,也未必全是坏事。华为的工作一直被形容为给三个人的钱请两个人干五个人的活儿。年龄大了,不挤在这里拼体力,出去闯闯或许看到更大的天地。

还有人疑惑,那很多企业设置长期服务奖有意义吗?这个奖对创新力要求不高的公司是蜜糖,反之是砒霜。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不全是英雄,老员工也不全是宝,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等我们年龄渐长后,如何才能成为公司的宝?

自改革开放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在快车道上发展了几十年,很多身在其中的企业员工们也充分享受到了这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习惯了年复一年的升职或加薪。但是,再高速的发展也有滞缓的时候,而企业的经营最大目的最终是为了盈利。

那么,当盈利增长速度降低时,企业终究会想办法来抵消降低日益上升的运营成本。看看今天的西方公司,通过裁减人员和降低经营规模来抵御经济下滑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已经成为家常便饭。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成熟阶段,西方企业所经历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明天。

一旦企业进入裁减成本模式,企业里那些收入与能力不匹配的老员工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受害者。这是大部分企业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随着员工在公司就职时间的增加,薪水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新鲜事物吸收能力下降而逐渐降低。要解决这个矛盾,就不得不请这些员工走人。

裁人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任何企业如果要走到这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旦发生裁员,对企业声誉的影响是巨大的。危机过后,企业再想从市场上招人,对人才就难有当初那种吸引力了。

二、不可忽视的职场“35岁现象”:

35岁,被设为职场的生死线。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应聘企业,都常会看到“不超过35岁”的要求。

在最近的一年的职业规划观察过程中,我明显地感觉到35岁以上人群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的迫切性。也正是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时间点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如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遇到的客户中,往往是两类较为极端的案例:一类是已经做到一定级别,至少是总监级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不少于20万的人;

另一类是工作多年,但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无论是职位层级和物质回报,还是个人的价值感,均无法得到较高认同。

这两类案例虽然极端,但却给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但凡那些在职业发展上获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至少精耕细作了10年以上。而那些在职场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往往属于每隔一两年换方向,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下去。当然,除了频繁跳槽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已经在一个方向上深入积累,但这种积累属于重复劳动式的,并没有上升,致使职业发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都必须重视“35岁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如果你的年龄到了35岁却还在通过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不断跳槽的话,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当然,根据我们的实践咨询经验来看,如果你真到了35岁甚至更高的年龄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这个问题你已经无力解决了,很多现实的困难会让你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三、35岁+的我们何去何从:

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

一是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上积累,无一技之长;

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原地踏步。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30岁的朋友来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要慎重审视一个问题: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几年了?我身上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我的年龄相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你一定要及早树立危机感,并跑步前进,以弥补与那些先知先觉者之间的差距,确保自己不会在竞争的过程中被他人挤下马。

1.30岁之前:如何打好基础

30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你3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积累,那么,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要想获得突破是十分困难的,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要想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后悔,顺利渡过30岁这道坎,你就需要在30岁之前对自己负责,未雨绸缪。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