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林

大智度研读(5)——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沙门的世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初品中住王舍城释论第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住王舍城。

  【论】

  今当说。

  问曰:

  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

  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

  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

  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六种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于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三住,如前说。佛住者,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

  问曰:

  如舍婆提、迦毗罗婆、波罗㮏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

  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梨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sǒu),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

  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

  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

  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

  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

  诸居家婆罗门言:“信。”

  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

  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

  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

  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

  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

  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

  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

  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

  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羊、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

  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围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

  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催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羊,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

  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凉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

  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

  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元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本起竟。

  【经】

  耆阇崛山中。

  【论】

  “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

  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

  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

  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

  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

  如沤祇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

  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处?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

  佛虽大慈等及,以沤祇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

  又弥离车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  华熟则时开;

  若华未应敷,  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  等心而说法,

  善根熟则敷,  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  住三种人中,

  利智善根熟,  结使烦恼薄。”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

  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

  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频婆娑罗王偈说:

 “有好妙国土,  在于雪山边,

  丰乐多异宝,  名曰憍萨罗。

  日种诸释子,  我在是中生,

  心厌老病死,  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王,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

  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

  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着心生。

  问曰:

  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

  迦毗罗婆弟子多。佛初还国,迦叶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释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着,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如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住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

  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

  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慰。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

  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着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故,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

  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缘,于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

  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

 “一切论议师,  自爱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虽出家犹诤。”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故。如偈说:

 “过去、未来,  现在诸佛,

供养法身,      师敬尊重。”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阿、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余国无此多精舍。

  舍婆提一处,祇洹精舍;更有一处,摩伽罗母堂,更无第三处。

  婆罗奈斯国一处,鹿林中精舍,名梨师槃陀那。

  毗耶离二处:一名摩呵槃,二名弥猴池岸精舍。

  鸠睒弥一处,名劬师罗园。

  如是诸国,或一处有精舍,或空树林。

  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禅人所宜,其处安隐,故多住此。

  复次,是中有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及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论议师;及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贳等,是谋欲害佛,不信佛法,各怀嫉妒!有是人辈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处,近边必有良药。

  如偈说:

 “譬如师子,  百兽之王;

为小虫吼,    为众所笑。

  若在虎狼,  猛兽之中,

  奋迅大吼,  智人所可。”

 “诸论议师如猛虎,  在此众中无所畏;

  大智慧人多见闻,  在此众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闻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频婆娑罗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结发千阿罗汉。是时佛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我衣被、饮食、卧具、医药,给所当得。”佛即受请,是故多住王舍城。

  复次,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始,日初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东方中,摩伽陀国最胜。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胜,是中有十二亿家。

  佛涅槃后,阿阇贳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犹尚于诸城中最大,何况本王舍城!

  复次,是中人多聪明,皆广学多识,余国无此。

  复次,有人应得道者,待时、待处、待人。佛豫知释提桓因及八万诸天,应在摩伽陀国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其国丰乐,乞食易得,余国不如。又以三因缘故:

  一者、频婆娑罗王约敕宫中常作千比丘食。

  二者、树提伽虽人中生,常受天富乐;又多富贵诸优婆塞。

  三者、阿波罗逻龙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饥馑故,常降好雨,是故国丰。

  如佛涅槃后,长老摩呵迦叶欲集法,思惟:“何国丰乐,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已,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处无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时,诸外道来共论议,若共论议,集法事废;若不共论,便言诸沙门不如我。如是思惟,择取最上千阿罗汉,将就耆阇崛山,集结经藏。

  以是三因缘,故知摩伽陀国乞食易得。

  如《阿含》及《毗尼》中说,言毗耶离国时时有饥饿。如《降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经》中说,舍婆提国饥饿,余诸国亦时时有饥饿;摩伽陀国中无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

  复次,王舍城在山中闲静;余国精舍平地故,多杂人入出,来往易故不闲静。

  又此山中多精舍,诸坐禅人、诸圣人皆乐闲静,多得住中;佛是圣人、坐禅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

  若住王舍城,可尔。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

  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

  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

  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云何胜?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叶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加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

  摩诃迦叶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叶今日入无余涅槃。”

  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叶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

  长老摩诃迦叶晡时从禅定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诸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着我我所;若着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间中,心应厌求离欲。”

  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着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

  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山头石内,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

  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世,无量人随佛出家。

  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

  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叶骨身,着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

  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着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叶,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

  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弥帝隶耶尼子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受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如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净洁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住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伽留罗、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  诸佛所住处,

  圣人所止息,  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  唯有真法存。”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大力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大乘〕经,多在耆阇崛山。诸摩诃衍经,《般若》为最大,今欲说故,云何不住耆阇崛山?

略说住耆阇崛山因缘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