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散文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2021-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云岗行者
世界这么大(作者摄)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这是值得畅想的生活境界,但是如果真的可能游走天下,又该看啥呢?

最近我得到了一枚高人的点拨。

游走天下,可以从看建筑着眼,而看建筑,无论教堂、宫殿、庙宇和民居,皆可以从观赏和考量屋脊开始。

简而言之,看房子的屋脊(房顶),可以清晰识别地域,假如国内旅游,河北、河南与湖北、安徽的房顶风格,虽然都属于炎黄华夏一大家,但内中讲究,就有大大的不同了。比如,前面说的河北大部分平原地区、山东西南部,平缓房顶利于保暖和存水,也扩大了晒粮和存粮的空间;甚至是抗战期间,居然起到了利于战斗人员运动和物资流通的生死攸关的积极作用;但倘若七八十年前的地道战、地雷战,换个地方实施,一旦转到长江流域地界,咱们父辈的土八路、神八路的飞檐走壁的功夫,非得要提高若干档次,不是一身窜天猴的本领,即完全不可能瞬间跳过陡峭险仄的屋脊——尤其是徽居,房顶多呈锐角,平行或抛物线飞之,恐怕真的不太容易。

汤老师的笔记

前一两周,在弘毅乐学书院的“云例会”里聆听了建筑公司职场精英、设计艺术大咖汤若飞老师的“斗拱榫卯”微课,才知道屋脊这个事儿——于中国文化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话题,更是一个政治话题,如洋葱头是天主教,伊斯兰教比较常见的风格,而尖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多见于天主教堂,恐怕这是教义理念不同的缘故吧。

北欧的建筑(作者摄于芬兰)

自从做了汤老师的学生,也跟弘毅乐学的小金老师一样,挺入心和着迷的。我是在西洋南半球,没事儿了,老是琢磨人家的房顶,看看有木有相通的啥故事。而小金老师呢,据说为此颇也费心费力,“云例会”翌日就去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和考察天安门、午门等古代皇家标致建筑的特点和门道,参悟其中斗拱与榫卯结构等等传统建筑的窍门和原理。说句实话,在朋友圈读到她的相关图文,深被她的认真和踏实的治学精神所感染和教育。

天坛祈年殿(借自网络)

我记得“云例会”那天晚上,小汤老师说过:中西方建筑文化,一方面,看屋脊设计形式,另一方面,西方的建筑多选石料,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选木料为擅长,由此,后者达到了濒于完美的使用木制材料的工艺技术、艺术。

听到这些解读和指导,顿时间有所开悟。我认为,文化不同,百花齐放,渊源殊异,各有优长,但是当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类型极擅长某种思想谋略和执行方法时,也往往容易偏狭,容易掉入自我认知的陷阱。

徽居风格尼姑庵(作者摄于湖北黄梅县)

所谓“用惯了锤子的工匠,看什么问题都是钉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我从“云例会”的分享和指教中,所获得的启迪,远远大过这个反思,所以,特别感谢弘毅乐学书院的同道,真心感激如汤老师等良师益友的分享!

我要去看看(作者摄于西澳)

师大铁陀记于西澳辛丑年七月二十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