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写作语言与写作风格的反思
2022.4.28
去年读过一本书,书名叫作《向前一步》。书的作者是谢丽尔·桑德伯格,Facebook首席运营官,一位闪耀着耀眼光芒的现代职场成功女性。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她的大名,以及她同样光芒闪耀的职场晋升历程。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女子现身说法,写给职场女性的激励之语。她在书中鼓励女性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平衡。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数据与实验结论,使文章少了说教和空洞的意味,让人读来觉得有理有据,可信,可行。
也是在去年,我还读了另外一本书,名字叫作《社交天性》,作者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也是一位美国人。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脑科学研究的内容来论证他关于人类社交天性的观点,其中包括了有关大脑分区与工作机制的大量专业术语,还包括了一系列的脑科学研究的实验解说与分析结论。简言之,这部著作其实是使用了非常严谨的学术论证的方法写成的。这符合作者的经历与身份,但是除非具备比较高的忍受枯燥的能力,否则这样的书籍,非学术研究的普通读者是很难坚持读下去的。
然而,正是这样一本学术气息十分浓厚的书籍,我不仅读了下来,还坚持读到了最后一页。
也正是通过这两本书的阅读,我发现了自己很喜欢这样的书籍:用数据和数据支撑的事实说话,论据充分,论证清晰。相较于以前读过的诸多鸡汤文和说教书籍,这类文章与书籍更让我有一种抓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的感觉,更让我在读后有很真实的收获之感。有时我会想,这或许是契合了我工科生严谨的思维的缘故吧。
前几天在简书平台写了一篇小文《我对于当下网文之浅见》,分享给先生。读罢,我和先生都有同感:这篇文章写得有点学术化了。甚至先生还说,他发现我的性格和气质都挺适合做学术研究的。
好吧,一个早就离开了象牙塔的人,就算拥有这样的能力,目前的我也只好摇着头苦笑。
最近有空就在简书上阅读简友的文章,读的多了,还真发现了点情况。
这些文章,虽然不是全部,但大都用语平实,特别是用语还都很具体、很细致。用这样的语言写出的文章,读来不生涩,就像唠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有山间小溪潺潺流水的自然清澈之感。
相较之下,我在作文时会更加偏爱概括性词语和总结性词语,这样写出的文章会比较简洁,言简意赅,不啰嗦。但也因为写得太过概括,略去了一些必要的细节和交待,可能没有过类似经历或感悟的人就不大能读得懂文章,也很难get到文中的点,这样不仅无法让人有所领悟和收获,可能还会让人读后有一种空洞无物之感。而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传递价值,如果一篇文章都无法让人读懂,那么这样的目的显然是无法达成的。
所以,在文章语言上,简洁不是错,但前提是要说清楚。
就个人来说,在文字的使用上,其实我还是应该在把事情讲得细致、明白、清楚、透彻上再下些功夫。
另外,非学术文章,也应该写得更加平实轻松一些,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读,喜欢读。这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口味降低自己的写作水准,恰恰相反,是为了扩大自己文章的受众面而对自己遣词造句提出的高要求。这让我想起了那套非常受读者欢迎的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不就是用平实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严肃的历史,并因此而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吗?
小结一下:在文章用语方面,简洁可取,但同时要讲透;写作别端着,平实轻松一些更好。
毕竟,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是要让曲高和寡、束之高阁,还是要平易近人、爱不释手,目的不同,用语当然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