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春节前,因为防疫需要,没有举行秋期期末考试就让孩子们匆忙离校了。节后初八开学,先上了四天的网课,十二学生返校,补考学业水平测试三天,再马不停蹄地补考期终考试三天。
昨天,课代表把分拣好的试卷拿到了办公室,我细细翻看试卷情况:选择题,默写题,简答题,作文。大多数学生的表现都在正常预期内,快翻完时,一张“另类试卷”赫然在目,正面,大片“间歇性空白”,写了第一个简答题、默写题、语句压缩题,小说部分、诗歌鉴赏部分和语句翻译几大块“只字未提”;再翻背面,作文大致有三百字,三个版面只占用了左侧这一版块,不用看名字,看这字体,肯定是吴XX。
孩子你这是想怎样?考验老师的忍耐力吗?
网课期间,两班一百三十六名同学,前几天总是交上来一百三十五份作业,我给六班班主任交流,询问他:“你那个学科的作业吴XX上交吗?”班主任回复:“他奶奶打电话了,说他身体不好,写不成作业,你别催他,也别管他了。”
好吧!
其实之前的月考测验,他就有一次不写作文。六十分的作文,一个字没有。这是想唱哪一出?我找到他,想问问是时间不够用,还是不会审题,写作过程卡壳了,他很无辜地瞪着乌黑的大眼睛,不愿意多交流,表示自己会写检查说明。
一个星期后,他在早读课上慢腾腾地交了一张写得满满的检查,说他知道拖了班级的后腿,拉低了平均分,很对不起老师等等。至于为什么不写作文,并没有说明。
尽管无奈,我还是看着他笑笑,跟他解释影响班级分数是小事,关键这事不能养成习惯,以后得写啊!哪怕写得一般,只要不跑题,就有四十几分“进账”,怎么会舍得全部放弃呢?
如果再年轻一点,我可能会想着给他点颜色,让他长点记性,可是我早已过了血气方刚的年龄段。再者高中生学习最好自觉自愿,毕竟不能靠逼迫,“强按牛头喝水”,彼此都不舒服。我提醒他以后避免出现这类情况。他点头答应,说再不会了。
从高一到现在,我关注他不是一次两次了。刚入班时他表现积极,经常问问题。尤其练字这件事,出效快,因为参加市作文竞赛他成绩不佳,赛后我翻了他的试卷出来,字体硕大,龙飞凤舞地,观感不佳,我把他叫出来,分析了字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张他字体收敛一下。卷面书写讲究的是工整、匀称、美观,要考虑阅卷者的感受,阅卷老师希望看到你是认真对待书写的,而不是笔走龙蛇,造成识读障碍,影响老师的阅卷情绪和给分。
他真的很听劝,下一次交上来的练字就明显收缩,不再“胳膊腿”都“出格”了。本来男生字体都比较有力,他遵守规范后很快就赢得了同学们一致好评,现在已经可以不用练字了。那些不怎么用心的同学,让练字也练,让交作业也交,可是多少次如一日,也就是应付而已。
第一次期中考试后,我发现他上课没有以前积极了。找他谈话,他说自己学习有压力,正在看心理医生。我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他说不用,这样明显的拒绝我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有次早读,任务里有一项是背诵一小段名言,总共三句,层次清晰,朗朗上口的那种。上课时同学们轮背,轮到他,他直直地站起来,说“不会”。
“一小段话就不会背吗?”
“早上发了一会呆。”他说得倒也坦然,可是为什么任务当头,不抓紧时间背诵,还要发一会呆呢?我让他坐下,然后说你今天会背了找我。这种不调皮的学生,一般自尊心都很强,我很少课堂上当面批评他们,除非一些“小痞子”,内心强硬,“百折不挠”。
晚上,他来找我。说会背了,我仍然想提醒他学习态度的问题,问他发呆的事可以解释下吗?他说真的是在发呆。我说了对他这一阶段变化的看法,觉得他没有以前主动积极,另外现在老是坐在角落里,唯恐老师发现的样子,害怕他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询问他是不是青春期,思想发叉了?
他坚定地摇头说不会,然后说自己学习是有计划的,不会让成绩落下。看着他坚定的目光,我说希望你减轻心理压力,愉快学习。
今天下课后,我还是想着跟他交流一下,让他端正态度,全心向学。他出了教室,直着眼很平静地说:“老师,我一看到试卷就想吐,控制不住,写的这么多也是极力克制后才完成的。”
“那你看医生了吗?”
“看了。医生就告诉我说要调整,要积极,心态阳光。”
“医生说这没错啊!你首先调整好心态,照你的聪明程度,成绩赶上来是没事的。”
他点点头:“老师,我前几个学期都荒废了,主要是外在原因影响。现在一着急,就有点想崩溃,所以医生提醒我,要注意调整。我也不敢着急。”
老师在学生面前能做些什么,发现他情绪有好转赶紧鼓励解劝啊。我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真的很好。学习重要,可是健康更重要,健康是1,成绩,考学什么的是1后面的0,没有了健康,其他都是零。”他一个劲地点头:“老师,我知道了。”
他嘴里说的外界原因,就是父母离婚了,班主任告诉我,他奶奶最近才透露,他父母双方都在推诿,两人都不愿意要孩子,孩子现在归奶奶管。这对一位青春期的男孩的打击,就是他今天呈现出来的状态。
这样看来,那些夫妻双方有矛盾,还能忍着情绪,照顾孩子的夫妻都是有责任心的。
小林漫画里有一幅图,盛开的花朵旁题着一句话:“等待一朵花开,需要耐心和微笑。”孩子,我等你回归到以前积极上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