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杂诗·穷年非所用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甌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i韵)?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i韵)?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i韵)。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诗说:
何世无贤士?遗之在荒泽。苟能穷通理,何莫树广野?
注:
蓬歌本想讲得简单易明白点,但有些话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想简单也简单不了,比如上面这首评说诗。前面两句化用自左思的《咏史八首》,第三句出自《素书》,第四句则是庄子的“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这么一看,是不是很有意思,很贴切?嘿嘿,不用你们说,我自是知道。一笑。
《杂诗》,张协所作。至于题目,还是蓬歌自己选的诗眼充当,不按规矩走,诸君知道即可。
怀才不遇,感叹时世的诗不少,三国两晋南北朝应该是最多的——人最多,诗数则不知。正如前文所说,两晋南北以后门户之见蔚然成风,埋没多少人才,导致多少天才、鬼才、怪才郁郁而终,也导致多少大才隐居南山、结庐人境,采菊卖醉终日。但也正因于此,才造就了文人士大夫的一个极端,和山水田园的一个极端。后世读诗,提到文人士大夫必然绕不开这个时期的人,提到山水田园,也必然要离不开这个时期的人。尤其是有唐一代,念念不忘尤甚。如大小李杜王孟等的诗篇,常常出现王谢有关人物,甚至连一只燕子都得带上,又比如金谷园、南山菊等等,实在是太多了,诸君但感兴趣,不妨翻翻唐诗,俯拾皆是,就不赘言。
张协这首诗,也就发发牢骚。开头引用了《庄子》里的寓言故事,说怀才不遇,所适非所适,生不逢时。所以货卖不出去,这人生理想就无法实现,难免会感到痛苦煎熬。“瓴甋夸玙璠”两句,其实就跟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差不多的意思。“郢中歌”两句,就是自诩才高,曲高弥寡的意思,比蓬歌还要自恋。
整体而言,就是一首牢骚诗,几千年来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格调不算高。诸君但往前面评说的诗词里翻,那些佐读的诗词里有不少的。
为什么说它格调不高呢?因为境界确实不高。他引用了庄子的寓言故事开头,却忽略庄子的用心,可谓是买椟还珠。但实际上他也还不算太过,知道辞官归隐,图个逍遥自在。所以,定位为牢骚诗最恰当不过。既是牢骚诗,格调当然就不高了。因为君子嘛,“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达乎去就之理,通乎成败之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哪还有那心思去发牢骚!你们说是不是?
另外还有个要说明的是音韵问题。古今音韵差异简单标记在上面了,会粤语的朋友读起来应该比较简单,尤其是会古秦汉音的地区,声调上肯定没问题。越、月,发(faat3)、察(caat3),两组就不说了,设(cit3)、别(bit3 )、节(zit3)这是按广州音标记的,读去声吧,雷州白话读入声,实际上就是读入声。这就是为什么说要将雷州白话整理编撰成字典的缘故,因为实在是太古老,太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