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信任:ITSP+教育的折戟启示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Dear笑谈

第二类信任:ITSP+教育的折戟启示

之所以决定将其发出,主要是因为很多时候失败比成功更有参考意义。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是难以复制,但失败的教训却通常可以借鉴,而ITSP与教育结合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则是在很多从业者的视线之外,还有这一类ITSP技术无法解决的第二类信任危机。

第二类信任:ITSP+教育的折戟启示

一、行业概述具体来看教育行业的发展痛点。该领域称得上是近些年来去中心化程度位居前列的一个细分赛道之一,由于去中心化的本质实际上是原本集中在中心化机构的权力出现了下沉,因此所谓教育行业的“去中心化”,指的也是原本集中在公立教育机构的教育权下沉到了多个民办教育机构当中。在场景维度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场景从过去被局限的线下教室,延伸到了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的几乎任何场所。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在供给一侧,面对社会对各类教育产品的庞大需求,原有的中心化公立教育机构却由于资源有限,无论是在覆盖年龄、学习时间、还是课程门类上,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权的下沉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其他的一些信息咨询行业(包括医疗与法律)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去中心化的情况,但与这些知识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固化的垂直领域相比,教育行业的课程更新迭代速度更快、幅度也更大,导致传统的中心化教育机构几乎无法跟上这一节奏,因此教育权的下沉可以说是既深且广,而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到处有、老师遍地走”的情形。

二、核心痛点:课程效果难自证

从上面的分析与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方面,目前人们的热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一热潮背后的另一个尴尬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愿意为相关的教学产品进行过多真金白银的投入。相关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用户在购买线上课程时的价位心理预期多在100~200元左右。用很多教育机构销售的话来说,也就是一顿饭钱。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人们在教育领域的预算不够充裕固然有关,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用户很难确保自己是否能够从市场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中获得足够的“利润”。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主要产品——也就是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证书,其收益和效果体现出来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这样一来,投资者便很难在中短期内对这笔投资是否物有所值,以及应不应该为之追加资金等问题进行一个为稳妥的判断。举个例子:某些职业学校经常会承诺学员毕业后将会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月薪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等,但问题在于,这些学校的学员毕业并入职往往是入校两三年之后的事情,在这期间,社会产业结构出现什么样的变化、预期的岗位能否获得理想的收入、相关的证书是否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等等问题都是未知的,即便是最好的行业分析师也难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进而给人带来颇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是在原有的不确定性上又增加了一层不确定性。

一方面是确定的课程投入,而另一方面是高度不确定的回报预期,两下一对比,目前高呼着“求知似渴终身学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消费者们的犹豫态度也就不难理解。而如果想要解决这一行业痛点, 核心方法也非常简单:在收益一侧,提高消费者对于相关课程效果的预期,促使其对于教学产品的收益产生信任。这一行业痛点似乎和ITSP技术“解决信任危机”的目标不谋而合,然而关键在于:教育行业这一场景中的信任危机、跟ITSP行业从业者所经常提起的信任危机完全是两码事——一般来说,当多个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信任危机时:往往以下面几种情况体现:一是利益主体之间就“对方是否做了某件事情”互不信任,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信息实时上链、解决信息不对称,在利益主体之间创造信任;二是利益主体之间就“对方某件事情做得怎么样”而互不信任,这种情况就很难用ITSP技术来解决了,因为各方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譬如在教育行业中,对于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课程,校方可能觉得效果很好,而学员方面则可能会觉得效果很差。就算你把相关的信息上链,对于在各方之间创造信任也是没有什么太大帮助的。尽管有观点认为,可以将客户对课程的反馈信息上链、来为用户选择是否要信任教育机构方面提供可靠依据,但是问题在于:ITSP可以保证正常学员的相关评论无法被篡改删除、但同时也会使得一些水军刷帖或恶意评论无法篡改删除。

从这点来看,教育机构如果想要获得学员方面的信任,除了打磨自己的产品、并等待时间来证明之外,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因为套用金融行业和机械行业的术语来讲,教育产品本身是一个“非标准化产品”,而正所谓众口难调,“非标准品”的好坏,是很难简单地用ITSP这样的机器来证明与评判的。

第二类信任:ITSP+教育的折戟启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