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哲学的思维
哲学是什么?在我看来,哲学提供了人类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方式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触达的——哲学解释了社会、人类、感知、现象、宇宙等我们生活中任何可以觉知到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哲学是万能的。但哲学又不是万能的,因为哲学本身并不对任何事情下定义,哲学不是封闭的,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同样一件事,可以通过哲学思维达到不同的解释,且都能说得通。
这就牵涉到哲学的一大特点,因为左右都能说得通,所以哲学通常无法被实证。既可以这么想,但那么想也可以。这就是哲学有趣和有意义的地方。
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中接触到的哲学课程很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和哲学能搭上边的科目只有政治和语文,前者学到的哲学思想为政治服务,后者则是为文字学习而不是为提升思维服务。这是教育系统中的一大遗憾,很多人因此终身不再有机会学习哲学。
正因为此,我们很少能体会到哲学的乐趣和意义,也总是认为哲学太形而上,还不如去学一点实用的来帮助我们赚钱和提升社会价值。而哲学的乐趣和意义却正在于它的“不实用”。若是一个人能够学到一点哲学的思维方式,就不太会在为人处世上摇摆不定,因为他会知道眼前的世界是多么局限,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想到了什么事,这个世界都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改变,但世界却会因为我们内心的摇摆而反过来影响我们。学习哲学就是告诉我们,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人是有限的,但思维可以穿透事物,让人获知到超越感官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永远不是“不实用”的。
中西哲学的发展有很大不同,首先在未开智时期,中西是相似的,都是由人的好奇而起,逐渐创造出各种神话,用来解释和认识世界。而西方此后渐渐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认为世界是由感官可以感觉到的元素构成的。随着头脑的发展,西方人从感官认识上升到了抽象思辨,如古希腊三哲,认为感官之外还有不变的某种力量存在,他们将感官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认识世界。而头脑又进一步发展后,人的思维超越了头脑可以想象出的认识,达到了灵性上的需要,并认为灵魂是物质身体本来的面目,宗教由此而生。而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时期,宗教大规模发展,同时也让西方人受到精神上的桎梏。之后科学兴起,宗教的影响式微。如果用图画表示,这个过程好比是起起伏伏的一段又一段的上下曲线,这其中经历了发展、退化,又发展,又退化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是坎坎坷坷的,似乎有着物极必反的意思。
而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不同的,自神话故事以来,中国人的祖先一直在思考宇宙的运行方式,他们认为从自然中而生的人类,必然要向自然学习,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此后逐渐出现了文字、群聚式的生活模式,但中国人没有满足于感官上的体验,也没有满足于思维上的进步,而是发展出了朝代。朝代的发展需要有意识上的提高,于是哲学就更多地被用于权利和政治。此后的千年,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就是用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但同时大家也没忘记向自然学习的思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这是中国人生活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合,在我的理解就是衡。就是既要强调人的能动性,也要敬畏自然,把人的位置摆好摆正,就是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