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职业化的Z字理论
英语字母“Z”的样子,上下各有两根线,中间有一根斜线将它们上下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划重点把事情做好需要搞清楚三条边:
第一条边是基线,你可以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或者你所掌握的知识。不同人的基线不一样,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并想办法提升它。
第二条边是理论给出的极限,它无法突破。
第三条边是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它需要你把目标拆解为具体的行动步骤,并专注其中。
吴军老师,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作为顶尖工程师,吴军老师对计算机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本文来自得到APP中的《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专栏。
下面我解释一下这三条线的含义:
下面一条线是基础,我把它称作基线。你可以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所掌握的工程知识,或者你所掌握的工程知识。当然对于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专家,他的基线就很高,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基线就很低。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民间发明家花了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人家笑话,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
几年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期节目,介绍几个中国民间发明家自己努力研制小飞机的故事。或许电视台的目的是励志,但是在我看来那种不讲究科学的蛮干、胡干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们花了一辈子时间和全部积蓄搞出来的东西,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就算做成了,水平也太低。而水平太低的原因是他们脚下的那根基线太低了。
如果今天搞飞机研发的专业团队所在的基线是三层楼高,北航发动机专业毕业生的基线是在地平线上,那些民间发明家的水平就是在地下室三层。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当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也只能算民间发明家。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励志读物故意误导大家。
莱特兄弟首先系统学习了19世纪初空气动力学之父,英国的乔治·凯利(Sir George Cayley,1773 – 1857)爵士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奥维尔·莱特在1912年讲,他们的成功完全要感谢这位英国绅士在100年前写下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的理论。
但是,他们超越了凯利,他们在核实了凯利所有理论并且计算无误之后,利用这些理论设计和试验了200多种翼形,以找到最佳的飞行器设计方案。
他们比同时代飞行发明家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兄弟二人居然打造了一个风洞,进行了上千次的风洞试验。而同时期的很多飞行发明家,自己打造了一个飞机就上天,很多都摔死了。
和他们的同行相比,莱特兄弟是非常谨慎的,没有做足试验,自己是不会上天的。从这里面,你可以看到他们和民间发明家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今天绝大部分人不会去当民间科学家或者发明家,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的方法和民间发明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立足于一个非常低的基线。而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提高基线。
很多对专家来讲是常识,在工作中不需要太动脑子,拿来就用的知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就是高深的新知。你可以想象,这两类人,谁更可能把事情做成功。
类似地,绝大部分散户投资,和民间发明家造飞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地下室三层开始做起,交了半辈子学费,是否能做到地平线的水平,也未可知。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比中学毕业,基线就高得多。对于大学毕业的人,为什么还要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很多时候,我不主张大学生退学创业,因为这让他们的基线太低。
接下来说说上面那条线,那是理论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你可以认为这是造物主创造这个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又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我前面讲的数学上的很多极限,都是如此。
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火电厂或者轮船上使用的涡轮蒸汽机的效率,到60%多以后就无法再提高了?因为不论工艺上如何改进,蒸汽的温度是有限的,热力学上的卡诺定理限死了特定蒸汽温度下发动机的效率的上限。
有这个理论基础,做事就不至于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到不了90%这样的傻问题,当然更不会胡来。
我在前面的几讲中聊到了计算机的一个极限,就是理论上图灵机的极限,以后我还会讲到两个边界,摩尔定律给出的物理上的极限,以及冯·诺依曼系统结构给出的设计上的极限。
当然,有了基线,知道了极限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
比如说我们要修建一个鸟巢式的建筑,这件事在20年前全世界都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基线太低,那时的技术还不能进行超大型规模的钢结构施工。北京奥运会前,建筑鸟巢的基础是有了,但是怎样把鸟巢从图纸变成现实,就是需要扶着一个绳索往上爬了。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一个不同,科学家常常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
据鸟巢的总工程师李久林先生讲,这件事并非一个简单的施工建设问题,而是需要一套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和科技研发管理的一整套可行,而且高效的方案,这些方案就是我在刚才那张图中画的连接基线和上面极限的那条往上的斜线。
为什么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工程师的工作,其实就是找到或者编织攀登绳索的工作。在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普遍适用的。
一位今天在中国颇为有名的投资界朋友,权且称他为 L 君吧,讲到当年第一次融资时的过程,就很符合这种编织绳索的过程。L 君过去在企业界颇有点名气,而且在工程师里面颇有感召力,因此当他准备做投资时,金融界的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和他合作。
L 君一开始很兴奋,但是聊下来以后,他发现大家都是指望用他的名气去融新的资金,并不愿意把已有的钱交给他。而且投资界的人有个坏毛病,口袋里可能连一个亿的现钱都没有,就说要做10个亿的基金。结果几个月下来,L 君的基金和孵化器还停留在纸上。
这时 L 君也感觉到事情不对劲,因为目标虽然明确,却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总是在圈子外徘徊。后来他找到一位企业界泰斗,也是他的长辈朋友。那个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已有的经验,影响力和人望,构成了他脚下的基础,这也是很多基金想拿他的名字去融资的原因。
但是,因为他自己既没有管理过资金,也没有创过业,因此各家基金其实不愿意直接把钱交给他管理,这是他基础所欠缺的一块,或者说是一个极限所在。
这样一来他的目标也就明确了,第一步就是够到这个极限,或者说补上脚下这个不足。用我的话讲,就是上下两根线都清楚了。
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L 君需要有一条明确的通道,里面是一个个台阶,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行动步骤。通道之外,所有的事情都不要做,无论有基金给许下多大的承诺都不要理他们。当然,这个老先生自己给了 L 君一笔钱,让 L 君投资一些自己公司需要,却又不值得建团队研究的项目。
L 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重新圈定了融资的目标,以及要做的事情。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影响力,从工业界,而不是金融界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不在他接近目标通道上的事情,他一律回绝掉。
等到融资基本上搞定了,他又利用自己在工业界和媒体的影响力,聚集了一批年轻人,做大公司需要,却不愿意建团队做的项目,并且很快有几个项目就获得了工业界的认可。这样,他就把过去的天花板变成了后来的基础。有了新的基础,很多投资人真的就带着钱去找他合作了。
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的。我把它简化成三条线可能过于简单,但是便于记忆和操作。
很多工程师,有着良好的训练,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但是缺乏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中中:本文是一个好鸡汤,上下两条线,让我们先充分认识自己,这个不算太难。难在第三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