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束缚
2018.9.9晴 文|秋小竹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束缚
前段时间网上爆出一则新闻:高考报名时,一个母亲替她女儿填志愿,志愿上报后她才发现她给女儿填的志愿不好,觉得对不起女儿,她被这件事折磨得寝食难安,后来选择了溺水自杀。
新闻爆出来后,引起网上热议。有人说这个妈妈太伟大太爱女儿了,她是在用生命在为女儿填报志愿。有人为她女儿感到悲伤,可怜她女儿一辈子都要活在这件事的阴影里。有人说,这个妈妈在家一定被女儿和丈夫责怪抱怨,所以才选择了这条不归之路。
我想说的是:高考是女儿的事,填报志愿不也应该是女儿的事吗?填错志愿的后悔痛苦不也应该由女儿自己面对承担吗?
这样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渴望用自己的羽翼为孩子遮挡一切风霜雨雪, 生怕孩子行差踏错。
他们拼尽全力,为孩子规划人生和理想,惟愿孩子的人生完美无缺。一旦失手,他们就会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愧疚、自责、痛苦,甚至以自己生命作为代价去为孩子铺垫未来。
美国华裔作家伍诗琦在《无声告别》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天资聪颖的凯瑟琳一直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她母亲希望她能在大学修医学专业,毕业后做医生。但她却在大学未毕业时和她的华裔老师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
当她去参加了母亲的葬礼后,她重新想起了母亲对她的期望,为了实现母亲和自己的梦想,她抛下丈夫儿女,离家出走躲在大学里想重修中断的学业。
后来她因思念两个孩子,又重回家庭。从那以后,她便把她未竟的梦想寄托在二女儿莉迪亚身上。
而父亲詹姆斯也把期望放在莉迪亚身上,期望她能够融入当地的白人圈子,不要像他一样终身被人排挤。
凯瑟琳的离家出走,深深伤害了幼小的莉迪亚,她时刻害怕母亲再次抛下她离家而去,所以对父母寄予她的沉重期望,她默默承担起来。
她背负着父母的沉重梦想生活:学艰涩难懂的理科,装着对做医生很感兴趣,这是为了让母亲开心;假装拿电话跟朋友打电话,事实上,电话那头并没有人,她这样做是为了让父亲高兴。 她生存的目的就是想父母开心。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家里最理解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佛即将离开她,这让她感觉失去了依靠。而这时恰逢她物理考试居然不及格。
她喜欢的男孩杰克对她说:“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
莉迪亚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除了恐惧什么都不会。为了母亲永远在身边,父亲不会崩溃,一家人能幸福生活在一起,她一直背负着父母的梦想在负重前行。
她渴望摆脱父母的期望,想成为她自己。所以她不复习去参加驾驶笔试, 结果没有通过,这让一直以她为荣的父母十分震惊。
她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告诉父母:其实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优秀,你们要学会习惯我的不优秀。
但是,父母都没有懂她的内心。
痛苦的莉迪亚在一个深夜,一个人驾船外出。经过思考她决定要做自己,向父母坦白她不喜欢理科,她其实没有朋友。她决心不再假装成另一个人,要做她自己想做的事。
在想通了这一切后,仰望星空,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
但意外却发生了:在返回途中,她因水性不好溺水而亡。
这个悲伤的故事里的父母,有多少中国父母的影子啊!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让孩子用他们的青春为父母幽暗的梦之花跋涉在痛苦的泥潭之中。
他们无视孩子内心的渴望,无视孩子心中的呐喊,无视孩子对未来的幻想。
多少个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8岁时,被她妈妈哄着去学钢琴,18岁时,父母让她报考他们喜欢的会计专业,22岁时,父母帮她安排进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单位。
但是有一天,她没跟父母商量就辞职了。辞职后,她去报考了导游。
所有人认识她的人都说她疯了。要知道,她曾经的工作单位是海关,这是一份多么光鲜得体的工作啊,但她却辞职去报考又苦又累的导游。
但是,当她考上导游,风尘仆仆地带着游客到达新西兰的奥克兰时,当她疲倦的抬头看见那片美丽的异国土地时,她对自己说:这才是我喜欢的工作,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母亲喜欢的钢琴,她父母喜欢的专业和工作,与她有什么关系呢?长到20多岁,她终于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一回主了,多庆幸她能在年轻的时候幡然醒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切都还来得及。
有多少孩子的人生像这个女孩最初那样:从一出生就被父母设定好了,业余爱好、读哪所小学中学、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最后进什么单位,一切都在父母画好的既定路线上有条不紊的展开,在这样的安排下,孩子的小半生都没受过一丝挫折和打击。
这样的人生看起来完美无缺,但是却缺少了波澜壮阔的美感和精彩。
父母也许会说,我们都是为你好,为了让你一辈子过得好。
过得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平安但平凡?是稳定而平庸?是父母脸上的微笑孩子内心的不甘?
多少父母明知道要牺牲孩子们实际的天赋、兴趣和梦想,也一味要求孩子们首先是学业优秀,然后在一些能赚钱的狭窄领域里择业。中国父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被国外称之为“典型华人心态”。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享有独自经历的权利,即使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应该剥夺孩子独立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肩负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更好的成为他自己。
即使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上遭遇坎坷又怎样?有句英语谚语说得好:“不展开翅膀,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究竟能飞多远。”
父母们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应该帮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让她梦早日迎风招展!并根据孩子的梦想,给予客观而理性的人生建议,帮助他们飞出力所能及的距离。
或许,这才是我们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斯蒂芬·柯维所说:“人生最值得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小时假看过一个动物纪录片:狐狸妈妈在生下小狐狸不久 ,就把小狐狸狠心扔到草原上。离开狐狸妈妈的小狐狸,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去觅食、战胜危险。正是狐狸妈妈的狠心,磨炼了小狐狸们,狐狸才成为动物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写过这样一段话:“你是你,我是我,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我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个时刻,也尊重每一份冷暖自知的独立状态。”
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放手让孩子勇敢飞翔,才是真正理智正确的爱。
而我们只有摆脱了他人施加于我们身上的期望,才能真正地成为,我们自己。
--END--
个人简介:白羊座二胎辣妈,文艺中年,用理性的笔写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陪你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公众号:秋小竹的时间物语 秋小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