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笔记刹那流光·一种质感理事会点赞汇总

学习阅读——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2023-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木遇见何夕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第一次读毕飞宇,这本《小说课》深深令我折服。

本书收录了八篇在各个大学的讲稿,多数是谈短篇,其中分别谈蒲松龄的《促织》,莫泊桑的《项链》,奈保尔的《布莱克·沃兹沃斯》,鲁迅的《故乡》,海明威的《杀手》,他自己的《玉秀》,汪曾祺的《受戒》,以及《水浒传》和《红楼梦》的选段。

也是因为读这本书,看过的短篇得以重温,没看过的得以拜读。

《促织》里,他讲到“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将这简简单单八个字,铺展开来,让我看到一幅近在眼前的生动的苍凉景象。

谈到小说里的“走”,他以《水浒传》和《红楼梦》为代表,讲林冲受风、雪环境影响下的动作描写,讲王熙凤“一步步行来赞赏”的细思极恐。

在谈《项链》时,他将故事背景换到中国,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一个因时代、环境、人物而发生巨变且不成立的故事。也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与马蒂尔德的另一面。

他谈到《布莱克·沃兹沃斯》,我感到十分惊喜,我因此发现了一部十分出彩,又备受感动的外国短篇。也是因为毕飞宇,我真正读懂沃兹沃斯,那个倔强而善良的沃兹沃斯。

谈鲁迅,他深刻揭示了先生的创作初心和坚持,“在变革中国的大潮中,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作家,在阶级批判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道德选择,那就是站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头,他们在批判'统治者',这是对的。毫无疑问,鲁迅也批判统治阶级,但是,有一件事情鲁迅一刻也没有放弃,甚至于做得更多,那就是批判'被统治者'、反思'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鲁迅的批判极其另类。他的所谓的'国民性',所针对的主体恰恰是'被统治者'。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是鲁迅和其他作家区别最大的地方。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仅仅把鲁迅界定为伟大的'战士'是极不准确的,在我的眼里,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启蒙者。”

讲《故乡》,他又不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的层面,而是带你从不一样的角度,讲先生的克制与冷,讲先生作品里国民性的流氓性与奴隶性。

翻开《杀手》,一遍一遍赞叹毕飞宇的解剖力,早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有所耳闻,今时今日在毕飞宇的解析里,得以走入“水下”,真正慨叹其能力。

谈《受戒》,早时囫囵吞枣般读过两次,但都没有留下什么感受,而这一次的重读,才让我真正感觉读了这本书。

书里说“他所描绘的庙宇生活是假的,他所描写的僧侣也是假的,他并没有涉及宗教和宗教的精神。那些和尚都是日常生活里的人,都是民间社会里的普通人,都是这些普通人的吃、喝、拉、撒。”

将汪老放在时代环境下,再看这部作品,便能发现 ,那无关任何,只是美的文字,只是人间百态一种,但留在心里的,是隽永。

我是个爱看小说的人,时常因为读到一本精彩绝伦的作品而兴奋不已,但在阅读《小说课》后,才清晰地认识到,我的兴奋仅仅是停留在情节上,是浅显的阅读。

诚如书中所言:“作为文学的读者,我们必须把读小说和看故事严格地区分开来。”也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我此前的小说大概是“白读了”。

尽管我一直认为应当将时间留给新鲜的东西,但重读经典也是未来必须要做的事。

《小说课》 是必须去读的书,是必须重读的书!

它带给我的启发是:

一、用历史的眼光去阅读经典

鲁迅的《故乡》写于1921年,距今一百多年了。小说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是:“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可以说,《故乡》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闰土,就数杨二嫂了,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但从没想过,鲁迅写作的时代,那是“之乎者也”的时代,那时候的圆规是高大上的词,怎么就放在了一个女人身上?而且和小说的语言氛围并不兼容。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段,就会发现作者的用意,作者先写自己,把自己的行动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一段对杨二嫂的描写就不再是客观描写,而成了“我”的主观感受。就是这么一个角度的转换,“圆规”这个不兼容的词即刻就兼容了。这就是鲁迅的高明之处。

以同样的历史眼光阅读汪曾祺的《受戒》,就能明白汪曾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什么能够风靡文坛。 这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80年,当时的中国经历“反右”和“文革”的洗礼,有一种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基本上已经被清洗了,那就是文人。汪氏语言所特有的文人气,它悠远,淡定,优雅,暧昧,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他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而不是彼岸、革命与真理。就这一条,汪先生很了不起。

二、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观阅读经典

中国美学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雅”。什么是“雅”?“雅”就是“正”。它不偏执,它不玩狂飙突进。“正”必须处在力学的平衡点上,刚刚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冷不热、不深不浅。“雅”其实就是中庸。“中庸”是哲学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说法,“雅”则是“中庸”这个意识形态在美学上的具体体现。

汪曾祺在《受戒》里,关于和尚仁海的老婆,就一句话“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她顾及和尚丈夫的公众形象,怎么才能顾及?大白天的不出家门。

这些语言很家常,只有原谅了生活、原谅了人性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会心的语言。汪曾祺的眼里只有人,只有人的日常生活。由斯,他向我们提供了他的立场,那就是基本的人道主义立场。他的小说里有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有他们人性的弱点,有他们灰暗的人生,但是,即使他们不是好人,他们也绝对不是坏人。

《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有它的哲学观——无论风云怎样变幻,人类的日常它坚不可摧,哪怕炮火连天,吃总要吃,睡总要睡,爱总会爱,孩子也还是要生。城可倾,爱不可倾,这就是张爱玲的孤岛哲学和孤岛史观。这是一种偷生的哲学,汪曾祺的身上多多少少也有这种哲学。作为一个文人,他感兴趣的是乱世之中“小国寡民”的精致人生:安逸,富足,祥和,美好。可以说,在任何时候,“美”和“诗意”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兴奋点,他们在意的是乱世之中的“天上人间”。 这样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中,多的数不胜数。

三、用自身心灵的温度和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来触摸经典、解读经典

《小说课》中有一句话:“做一个好读者,也是需要门槛的。”我自认为离好读者相距甚远,现在连门槛都还没摸到。

以前上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把功夫都用在了概括中心思想和解读段落大意上了,对作品本身的审美极少涉及,这使得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理性多于感性,甚而缺少感性思维以及感性表达方式。

在这本书中,毕飞宇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他开讲的第一篇就是我们在初中课本里读过学过的名作《促织》。这个被许许多多中学大学教师嚼烂了的课文,却在他独到的讲述中划出了一道独特的绚丽彩虹。这不就是最好的文学鉴赏课吗?我们的很多专业教师之所以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只有生搬硬套的“文学原理”,而敏悟的感性不足。反观作为作家的毕飞宇的作品分析,更具有以心灵来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经典,在审美愉悦中丰富了读者的人文素养。

阅读是主观和个人的私事,没有规矩,毫无束缚;阅读也是不需要门槛的,只要识字就可以读。但阅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有可能触摸到作品的温度,品读到作品的韵味。

毕飞宇在书里说,“什么叫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自然就写出来了。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说,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从今天起,学习阅读,阅读经典,不辜负作品,不辜负阅读的过程,享受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