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风骨#
第二十五章/万水千山总关情
周雪琴北上京都的那一天,李思远果然没去送行。为此,周雪琴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多少有些失落,眼角眉梢也平添了几分愁怨。
但她却什么也没说。
就在署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这
天上午,李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位年老的长者,满头白发,一脸的皱纹,一双眼睛却很精神。神态间,看上去有几分上位者的威严。另一位也不再年轻,气势不凡。两人的衣着都很得体,特讲究。紧随其后进来的,是李思远的母亲。
经母亲介绍,原来一个是李思远的外公,另一个是他的大舅。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两家人已经有许多年不曾来往了,难怪李思远不认识他们。
外公一家在京都也是名门,属于有头有脸的存在,家大业大,混迹于上流社会,在圈子里人面广,比较讲究。当然,也就看不起小地方出来的人。
当初,李思远的母亲一心想要嫁给外来的北漂,娘家人一致反对。后来经历过不少曲折,最终才随夫来到了川南的宜江。两家人也从此断了往来。
外公和舅舅这次来李家,说是要带他们母子去京都发展。一个开公司,一个读书求学。另外,外婆的身体出了问题,一心想要见见女儿和外孙。他们母子若是去了京都,也方便陪伴病人。
李思远的母亲沉默着,陷入了纠结。
李思远觉得,事情只怕并不那么简单。这么多年都断绝了来往,如今突然主动邀约,暗中到底打的什么主意,他一时还猜不透,但他闻到了一股阴谋的味道。
思来想去,此事多半与自己同王玉玲闹出的绯闻有些关联。他曾经了解过,王玉玲的出身很不简单。在京都,王家的地位非比寻常。
所谓无利不起早,人往利边行。只是这一趟,外公他们只怕是白忙活了。
母亲终于转过头来看向他。李思远的心思何等活络,他了然地轻缓说道:“母亲若是想去探望外婆,孩儿自当随行。但转学去京都的事,只怕有些不妥。孩儿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若是这时候转学,只怕对学业有些不利。换个新的环境,一时恐怕有些难以适应。转学的事就算了吧。再说,爷爷奶奶已经年老体衰,父亲和两位姐姐又各自忙着工作上的事。依我看,我们母子还是留下来照看二老更妥当些。母亲,你看这样可好?”
“思远说得对,我的酒楼生意还行,虽说受疫情影响,业绩有所下滑,但这只是暂时的。我相信,随着疫情的好转,生意很快会好起来的。至于说去北京发展嘛,暂时没必要。家人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过几天,等我把工作上的事情安排好以后,我会去京都看望母亲的。”
李思远的舅舅还待说些什么。他外公及时用眼色制止了。两人交换了一下眼神,看来是打算徐徐图之了。李思远知道,要让他们死心,只怕没那么容易。
一家人吃过午饭,外公和舅舅只得打道回府,北上京都。李思远和母亲一起送走了他们,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仿佛二人并不曾来过…
开学第一天,班上来了位另类的美少女。女孩拥有着远超同龄人的高高个子,大长腿,五官精致到了极点,一双剪水双瞳清亮清亮的,如秋夜里的清凉月光,带着夜露的潮湿温润。又如山涧的潭水清幽明净,不染尘埃。那是一双能让男孩子为之失神的勾魂眸子,里面隐藏着无尽的忧伤和清绝,仿佛是冰与火的矛盾统一,诱人亲近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女孩留着短发,穿着打扮无不彰显着一个酷字。她叫王玉华,刚从外地转学过来的。
因为挡期排得太满,王玉玲的中秋约定,终究是不能赴约的了。为此,她难过了好久,甚至对经纪人发了一通大火。可是生活及便真的欺骗了你,或者辜负了你,你也只能继续,因为你别无他法。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面带微笑,然后继续…
王玉华一直在暗中不动声色的观注着李思远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从转学后,这么长时间以来,这个谜一样的男孩子,勾起了她强烈的兴趣。她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子,心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石破天惊的秘密。凭什么,他能获得眼高于顶,洁身自好的家姐倾心倾慕,对他一往情深,念念不忘。
家姐出身高贵,文采风流,混迹于京都上流圈子和娱乐圈,无论是京都的权贵子弟,还是文艺界的天之娇子,自己还从来没听人说过,有谁能入得了她的慧眼。为何家姐偏偏对他青睞有佳,另眼相看呢?
他看起来比别人成熟很多,也内敛得多。他喜欢独处,喜欢思考。他外冷内热,从容淡定。他既忧郁又开朗,既孤独又友善。这是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可是却矛盾又统一。这是个有故事的人,都说爱过才知情重,醉过才懂酒浓。他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伤痛,才令他无法掩饰,甚至是不屑隐藏,放任自己不同流俗的山河岁月,一任世人从他的全世界路过,错过或者守望过。是谁的过往,为他平添满眼风尘?是谁的多情,亦或绝情,铸就了他不容于世的清寂孤傲,尘封了他阳光明媚的三月春衫,四月风荷?
王玉华心疼得厉害,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她从李思远的身上,分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知道,她俩是同类,她惊喜地发现,她终于找到了知音。在千万人中,在春去秋来的轮回里,她终究遇到了,她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那个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