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与错觉》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2021-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Jason每日谈

1、洞察力的七大支柱

洞察自我价值观,价值观决定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洞察自我热情,由好奇心驱动。

洞察自我追求,心之所向,全力以赴。

洞察契合的环境,营造能够激发自己的活力的环境。

发现自己的行为模式,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

洞察自我反应,面对压力时,能否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洞察自我影响力,领导力可以复制。

2、认知盲点

第一盲点:人们在具体情况下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并不以自己的表现为基础,而更多是对自身及其潜在能力的总体信念为基础。

第二盲点:情感盲点。人们总倾向于用当前的心情为依据来评判进来的状态。

第三盲点:行为盲点。自我评价和观众客观评价结果相差很远。

3、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拥有一种近乎无限的能力来忽略自己的无知。人们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被科学家称为“优于平均水平”。

4、努力了解和接受现实,是具备自我意识的人区别于不具备自我意识之人最重要的特质。自我意识会激发人们努力克服盲点,认识真实的自己。

5、自我反省的四大愚见

愚见一:人的潜意识像锁着门的地下室。可真实情况是,潜意识更像是密不透风的金库。过多的反省,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编造的故事中,将自己困住。

愚见二:问“为什么”,而不是“什么”。真实情况是:问为什么会导致懒惰的大脑误导自己,会降低人们的决策质量,给人们的精神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为什么我做不好?转变为做什么我能变好。为什么我找不到好工作?转变为我做什么能帮助我提高求职成功率。

愚见三:写日记。重复记录消极的事件,是不会对走出消极情绪有帮助的。

愚见四:自我反省的邪恶孪生兄弟。这是很多人容易陷入却难以察觉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反刍思维。陷入反刍思维,会让自己的情绪变得糟糕。反刍会伤害人们对外在自我意识。

要意识到,别人不会像自己关心自己那样关心我们,人们都更多关心他们自己。善学型思维模式关注学习而非表现,对失败更顿感。善作性思维模式关心表现如何而非学习,对失败更敏感。分散注意力、按下暂停键、现实核查能够帮助打破反刍思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