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光中寄此身——偶遇《当呼吸化为空气》
石火光中寄此身——偶遇《当呼吸化为空气》
我外公是在去年去世的,差一年就七十了。说句实话,当时我并没有多大感触。因为我跟外公相处的时间很少,20多年了,加上去年的那次见面也总共不过三次。并不是关系不好,相反外公非常的疼我。只是因为距离实在太远了,相隔几千公里。以前我家里很穷,远行一次很不容易。所以想要等一个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就只能一拖再拖。虽然只是不到一千块钱的车票钱,但对于当时的我家来说也会挤得很辛苦。就更不用说还要放下手头的活,请假了。感情是一种奢侈品,要有时间和金钱才能尽情享受的。
‘人言落日既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与老家之间相隔又何止一个天涯。其实我并不太清楚‘’老家‘’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每次我父母所提到的那个‘老家’指的就是我外公家。我对外公唯一的印象就是一张慈祥的笑脸和长长的眉毛。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年龄渐渐增长,我开始变得沉默起来。虽然周围的人都觉得我是变得和气开朗,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只是应酬。一个人总要去适应一些什么,妥协一些什么。当对外部妥协的越多,自身表达的欲望就越低了。
石火光中寄此身——偶遇《当呼吸化为空气》最近总会喜欢一个人读一点书,思考回忆一些东西。以前所忽略的东西,也都慢慢的想起了。突然就又想起了我的外公,那种感觉不是疼痛不舍,而是遗憾伤感。遗憾没有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多了解一下,多打打电话。对于死亡,我开始困惑不已。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保罗的《当呼吸化为空气》。
‘死神不会放过我们任何人。我们和病人,活着,呼吸着,作为正在新陈代谢的生命体,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大多数人从生到死,都是被动的——这是你和你身边的人需要接受的现实。’我们对于生命和死亡都可奈何,无论是来到这个世界还是离开这个世界都必须听天由命。但是对于从生到死的这段过程,我们倒是可以发表一些看法。
年轻的保罗是个医生,但这个职业并没有让他对死亡变得麻木,尤其是自己的。面对死亡,他并没有故作坚强。他痛苦、害怕却也坦然面对,这有点矛盾,但人就是一个矛盾体呀。他记录下了他在面对去日无多的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这是一段很宝贵且难得的记录。
我们身负奇迹而行,却在自身之外寻找奇迹:作为人类摇篮的非洲和她的奇观,都蕴含在我们身体里;我们是自然大胆冒险的造物,研究自然者,如若睿智,则提纲挈领,研究人类足矣,其他人则孜孜以求,埋首于分裂的碎片与浩繁的卷帙。
生命的意义包罗万象,但每个单一的生命点,最终都是为了桥接过去和未来而存在着。从儿子、兄弟、朋友、丈夫,最后成为父亲,保罗承接着过去世代的所有,在行将就木之时,又把自己生命最美好的精华传衍下去。当下的我是有限的,未来的我们却是无穷的。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延续就赋予了生命不可剥夺的意义在里头,一种近似返璞归真的存在主义。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本叫《相约星期五》的书,即将离开人世的教授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星期五,为他的学生们展现了生命的最终意义。世界是冰冷的,只有爱能够融化它。我们唯一可以对抗死亡的,也只有爱。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文字结束吧――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福尔克·格莱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