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想法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术数推算所用时间系统的梳理和思考

2024-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阳明德勒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中最主流的术数——四柱八字,需要将年、月、日、时分别配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推算。其他术数门类,诸如七政四余、紫微斗数、大六壬等,也或多或少采用这一模式。

反观西方占星学,通过绘制直观清晰的星盘图,命理师直接“看图解读”(尽管在虚轴点设置、后天宫位划分、行星相位容许度等涉及意义判别的领域还有诸多流派和争议)。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传统的七政四余,不是与其类似么?不错,七政四余是中国传统术数中与西方占星术最接近的一种,但即使如此,七政四余的排盘逻辑也与西方占星术大相径庭,且引入了许多类似化曜、神煞等极其抽象的解读内容,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传统命理思维的一种“执念”。

这种高度抽象的时间模式极其神秘。尤其是中国独有的天干地支体系,其真实含义模糊不清,虽然各种文本解读甚多,但基本是隔靴搔痒、牵强附会。特别让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命理术与天文学的脱节,天干地支背后的天文现象无人问津、无人探究,导致术数命理的很多基础争议,包括“定气法”与“平气法”、子时划分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说服力的解释,各门各派也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现对四柱八字命理的时间系统作简要梳理,并且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年柱

中国传统命理称作“太岁”。按传统天文学的原始设定,“太岁”是一颗虚星,其运行轨道与“岁星”(即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木星)正好相反。麻烦的是,以“岁星”纪年法每年约361天,与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纪年法365.25天存在误差,导致每过约85年“岁星”所在真实辰次会比通用干支历的年支多出一辰,即“超辰”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传统历法将“太岁”与木星的实际位置脱钩,变为真正的“虚星”。

(一)关于年干:

年干的天文含义一直是个谜团。有研究者认为,它反映的是木星、地球、太阳的角度关系(这个方向已经有人做出了结论,详见B站UP主“周鹏说历法”)。但是由于木星回归周期与太阳回归周期的差异,导致通用干支历中的年干已无法真实反映三个星体关系。

(二)关于年支:

按照“太岁”的原始设定,若某年“岁星”在“申”(即西方占星术中的双子座),则“太岁”在其太阳黄道的对宫位置“寅”(即西方占星术中的射手座),这一年就是寅年。但是因为“超辰”问题,导致现行干支历中的年支也与真实天文现象脱钩。比如,2020年9月9日,“岁星”在“丑”(摩羯座),则“太岁”应在“未”(巨蟹座),而在通用干支历中该年为“子”(水瓶座)年。

综上,现行的年干已难与真实天文现象匹配。这就使人产生巨大的困惑。我认为,干支的来源必定是某种天象的表达。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八字应该是从唐宋开始兴起,而通用干支历从汉代以来就脱离了它的真实天象,期间还经过了几次重大的历法更改。若从建构初起就无法真实反映地球和木星的位置关系,那八字命理,尤其是以年干、年支及纳音为“三命”的禄命古法,岂不是无所依凭?这与文字游戏有什么区别?

当然,也存在一种极小的可能,即年干支不一定仅仅代表地球与木星和太阳的位置关系,而是另一种源自古人智慧、我们尚未挖掘体察的天文现象,可能尺度更广大,视野更宏阔(也只是猜想罢了)。

可以肯定的是,八字命理经过一千多年历史,通过无数先贤和古人的经验提炼和智慧总结,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早已脱离单纯的天文现象,而变成集现实哲学、传统民俗、数理游戏、心理测试等“大杂烩”于一体的解释世界的一种语言体系,能从这扭曲的现实映射模型中得到一些启发和灵感,足矣。

二、月柱

中国古代先贤观察细微、独辟蹊径,以北斗七星斗柄运转作为定季节和月份的标准,称作“月建”。同时,它与太阳周年运行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间接反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及位置。

(一)关于月干:

按照四柱八字的理论逻辑,月为年所遁(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月干是年干遁出来的。设想有个历元起点是甲子年甲子月,由于通用干支历以立春换年柱,正月建寅,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甲子年甲子月,但可因它推导出一个甲子年丙寅月的历元起点,然后周而复始,即为“五虎遁”。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月干反映的是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详见B站UP主“周鹏说历法”),不过与年干支类似,也存在与现行干支历不匹配、需要重新校正历法的问题。

(二)关于月支:

目前月干支换算的最大争议在“平气法”与“定气法”之间的取舍,大运和流年的排布,以及部分换节左右出生的命主八字会受到影响。从根源上讲,中国传统干支历中的月干支是以北斗为指针,对应地球视角的十二辰次划分,虽然它也能基本反映日躔黄道的位置,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定气法”可以精准标示太阳的黄道度数,但并不意味着它符合术数设计的最初原则和推演逻辑。相对而言,“平气法”更贴合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因此从术数推算的角度,个人认为“平气法”要比“定气法”更适用。从个人一些案例实践中体验也是如此。

三、日柱

日干支由来已久,甚至比年月干支应用都早,已经2800年连续使用没有中断了,这在世界文化历史的演进中其实是个巨大的奇迹。但它到底是以什么法则定位的,背后的天文意义到底是什么,已难以考证。近来有研究者对干支纪日做了详细探索(详见B站UP主“周鹏说历法”),认为有一种已经失传的不连续纪日历法(现今仅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和流传,比如水族的无闰历法),六十甲子只在年内循环,每年冬至日定为甲子日,每过一天干支同时进位,如此循环360天后进入5-6天的无干支纪日,待次年冬至日起再重新起甲子日。该方法与现行的干支历连续纪日的方法完全不同,于术数推算也基本没有参考作用了(除非将现有术数体系全部推翻重来,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四、时柱

这里所指的时辰,应该是由太阳一天之中在十二辰上视运动方位而定。但是涉及具体的时辰划分,涉及诸多争议,目前主流采用的是“真太阳时”。“真太阳时”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它又是否适用于术数推算?这些问题,很少有人深挖原理,更别提详细解读了。

(一)关于时干:

按照四柱八字的理论逻辑,时为日所遁(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时干是日干遁出来的。设想有个历元起点是甲子日甲子时,然后天干地支独立依次进位,周而复始,即为“五鼠遁”。

(二)关于时支:

首先我们来厘清“真太阳时”的概念。“真太阳时”是以真太阳视圆面中心的时角来计量的,它把每一次正南方扫过太阳(中心)作为一个计时起点(也就是正午12:00),截至第二次扫过同样位置计为一天,然后将该天太阳的轨迹进行均分,从而求得“真太阳时”。由于地球赤道面与太阳黄道面存在倾斜的夹角,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而不是正圆,所以并非每天都是24小时,基于此,“真太阳时”相比“平太阳时”更能准确反映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

但是,“真太阳时”是否真能直接照搬用于术数?这一点其实存疑。以某个时间点为例,2023年8月24日19:20的北京城区,太阳正在西方地平线落山,按原始定义,应该是酉时(日入、日落、日沉)。但换算为真太阳时为19:03,却是戌时。其他类似的时间地点读者可以自行检验。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因为天球象限的划分问题。目前通用的真太阳时计算方法其实是一元象限,它以正午时分为起点,将一天的太阳轨道圆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划分,而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更可能是四分象限法(以子午线、卯酉线将天球划分为四个象限),这就导致太阳越接近卯酉线,换算成数字的“真太阳时”越可能与真实的太阳相对位置发生偏差。

那么,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判别真太阳时呢?其实是有的,已经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方案(详见微博博主“lemonscent”),只不过了解其中奥义并用于实践的人很少。关注西方占星学的人可能了解过众多宫位划分制,其中有一种四象限宫位制,需要先定出上升、下降、中天、天底四个关键点,把命盘分成四个象限。四象限宫位制中又有一种方法叫坎帕那司宫位制(Campanus House System),简称坎氏分宫制,它与其他四象限分宫制不同,是将以中天和东升点及地心为定位的大圆四分后再均分后,投射到黄道面上,而不是直接划分太阳黄道面或赤道面(这一点非常微妙,也是之所以能判别太阳位置的关键所在)。通过坎氏分宫制排出的星盘,可以直观看出太阳的高度位置,从而判定时辰。

总而言之,现行的干支历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天象,尽管月柱和时柱这两个参数仍能部分反映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但是年柱和日柱已经变成神秘符号,与天象脱钩了。

要命的是,四柱八字命理非常重视“本”(年柱)与“主”(日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八字理论的根基。从历史演变来看,唐宋时期主要从年柱切入,详察它与月日时之间的关系,尤重纳音与神煞;明清至今则大多从日元切入,以生克制化通变十神,尤重月令。如果年柱和日柱一直找不到可靠的天文依据的话,对于中国传统术数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是个重大的打击。

当然,探索仍在继续,也许还有许多秘密未被我们发掘;又或者,仅仅把术数命理当做一种哲学体系、文化模型或娱乐消遣,茶余饭后略作研究,也无不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