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简友广场简书好文章

出殡

2024-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晓风知非

棺木摞在两张摆放的四方桌上,阴雨绵绵,没有月光,万籁寂静,只有幺叔家灯火通明。这是入秋以来的第一波寒潮,我想幺婶此刻肯定感到很冷,相比较我们身上的棉袄,她身上的夹衣还是很单薄,是前几天她处于昏迷状态时,儿女们帮她准备好的寿衣。

只是没有想到天气在她去世的那日晚上气温骤然下降,岁月赐予她太多的疾苦与冰冷,让她在离开人世后依然以寒冷对她。

这是个漫长的夜,我觉得此刻这个村庄应该在一条悲痛的河流上。她所有的儿女晚辈已经熬了好几晚,大都头发零乱,眼圈红肿,泪水和哭泣渲染着他们的哀思。邻居街坊再怎么都应该心情沉重,毕竟这么熟悉的一个人就这样走了,毕竟她才刚刚六十二岁。

这时龙鼓拉来了,清一色描眉画眼的中年妇人,将硕大的鼓在门前一溜儿摆开,那架式好似冲淡了亡者阴晦的气氛。领头一人举起两根鼓槌往鼓皮上敲落,旁边的锣鼓震耳欲聋地响了起来,围观的人群便随着高低起伏的声响沸腾了。她们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把丧事变成自己表演的舞台,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惊扰了逝者的灵魂。儿女们的一些悲情音符都被这些声浪淹没。让原本淳朴的乡村分明浮躁起来。

一群白衣素服的孝子贤孙跪在舞台上,红色的大幕,衬得衣服越发雪白,哭丧的女子从十月怀胎开始,讲述着女子平凡的一生,哭喊的中途也不忘提醒跪着的孝子孝女们表示心意。

在乡村,一个人离世后,村子的人总会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说这家人的葬礼的规模如何如何寒酸,如何如何潦草,说儿女们连个戏班都不请,即使家中有钱,生前伺候得再好再周到,倘使葬礼真得过于简单,这不孝的议论,保证一阵风一般迅捷地传向四面八方,将不孝的帽子一下就扣在子女们的头上。

火红的舞台,掀天的锣鼓,欢快的舞蹈,热闹的歌谣,生者只需强忍着被变故撞击后的疼痛,以遗留下来的传统礼节让逝者入土为安。我怀着一种本能的抗拒心理,对乡村这样一种另类的文化入侵产生了敌意。是商人推动葬礼的规模越来越热闹,越来越隆重。

我以为逝者走完了人世短暂的一生,在生命的彼岸是没有喧闹,没有痛苦,对于至亲之人总是天人永别的伤痛,我们可以放哀乐,我们可以做斋,如果信佛,我们可以诵经,按照各种习俗,用死者喜欢的方式送走他,哪怕是热闹的上演也需要庄严和庄重,因为那毕竟是生和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