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成长的从来不能带来即时的快感
最近重新读了《精进》这本书,本书中一个关于收益半衰期四象限令我印象深刻。这个四象限很好的总结了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并告诉了我们如何去选择那些高价值的事情去做。
收益值,很好理解就是指做一件事情能够给我们所带来的好处。
收益半衰期通俗来讲就是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好处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短半衰期的事情,在当下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之后影响快速降低,而长半衰期的事情,可能当下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影响,或者影响很小,但是长远来看却会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收益-半衰期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可以分为四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当下就能够带来影响,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通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当下不能带来收益,但是长期坚持下去,收获匪浅)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按照这个分类,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大部分人日常最喜欢做的,做的最多的就是“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甚至是一些“低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但是很少甚至不愿意去做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
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长半衰期的事情就不一样,它带来的收益是可以累加的。因为当这件事情创造价值之后,即便再微小,但是因为半衰期足够长,这个微小的收益就可以传递下去并积累,从而成为我们未来成功的基石。
那么这个模型具体可以怎么应用呢?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
1.列事件清单。可以是已经做了的,或者是准备要做的。
2.根据收益高低以及半衰期长短将事件在象限内定位
3.根据我们的计划,分配精力。将更多的精力分配给长半衰期的事情,同时减少花在短半衰期事情上的精力
也许有人会说,收益值多高算高,半衰期多长算长呢?
就比如同样看言情小说,有的人看完就完了,半衰期很短,有的人看完后会学习里面的结构,以及细节描写,半衰期长。
所以同一件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半衰期不同,甚至同一件事对于不同阶段的你来说半衰期也不同,同样是看言情小说,之前就是随便看看消磨时间,那就是一件短半衰期的事情。
但是现在想写言情小说了,那么这个时候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看就是一件长半衰期的事情了。
所以收益值的高低以及半衰期的长短完全取决于你,取决于你当下的需求。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并不能去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而是要根据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去调整,平衡好及时行乐和长远发展。
比如长时间的高压工作,我们就需要做一些短半衰期的事情去放松,可能是刷剧也可能是运动,这同样取决于你。
所以不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好好规划一下自己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付出收获最大化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