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154-162|《传习录》
2020-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虹霖
1.原文: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
感悟:知行是为了去除良知上的蒙蔽。
2.原文: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感悟:关于气、理的知识,自己实在不懂 ,也不想去学习。
3.原文: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
感悟:凡有外求,就不是良知了。良知是新的本体,本来就有的东西。向外求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私欲,故要克制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