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给当代人的启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之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时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吐槽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或是因为薪资太低,或是因为不被重视。所以他们总是不停的想要变换身处的环境,到最后又发现每一个环境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变得更加消极、悲观、感受,浮躁不安。
可这一切真的是环境引起的吗?
自身学识不够,在一个公司待不到半年,就想要升职加薪,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跳槽还时常愤愤地说上司有眼不识泰山,叫着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可是这个世界看的就是你的功劳啊。所以这到底是环境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呢?
《陋室铭》开篇便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启示我们,只要自身有价值,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内心的不安,大多数是由于我们的知识阅历不够丰富,我们自身的价值不够所致。
我们总是在意自己的体面,可是我们却很少问自己我们的能力是否能撑起我们想要的那份体面。在生活中,朋友圈里装体面的人太多了,今天晒美食,明天晒锻炼的,可是真正过得体面的又有多少呢?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不要为了诗和远方,而忽略了眼前的苟且,否则我们也不会真正得到这份美妙。有时候远方太远了,还不如学学刘禹锡,在眼前的苟且中寻找诗意来得真实,来得快乐。
中国自古就有“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强大的内心。我只听过苏子吟过“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从没听过白丁笑语“吾心安处是吾乡”。刘禹锡能在苔藓满阶,野草丛生的陋室里问“何陋之有”,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学识和阅历,使得他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听从内心,用心感受这里的美,也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忽视这里的陋,并且在这里吟诗作文,传出千古文章,所以说有实力是藏不住的
之所以品读这篇古文,是因为大多数被贬的文豪们总喜欢在他们的文章里发几句牢骚,可在《陋室铭》一文中,刘禹锡却半句牢骚也没有,全文八十一个字,有七十七个字或直接或间接的写着这破旧小屋的好处。文章语调轻快,没有忧伤,甚至让人觉得作者有一丝丝窃喜之情在其中,实在是一篇奇文。
陋室之“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描写出了陋室的荒凉,但读来却平和清淡,其中又夹杂着一种稍纵即逝的美。阶前苔藓浅绿,门外草色青葱,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了作者的经历,还以为他此时正在郊外踏青游玩呢。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看似写着自己的闲适生活,其实是道出了陋室的“偏远”,没有嘈杂的丝竹歌舞扰心,也没有使身心劳累的公文审阅,刘禹锡安然乐之
文中的这两句,直白的写出了陋室之“陋”,没有愤世嫉俗的吐槽,却给人一种清静自在的感受。虽然我知道他的处境,可是读到这两句时,我感觉不到那种不被重用的感伤,仿佛他就是真切的喜欢着这个地方的一切。
陋室之“雅”
在这个破旧小屋里,刘梦得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毕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来无事,屋中独自“调素琴,阅金经”,好生淡雅。
偶有“鸿儒”到访,谈笑间日月轮回,往来者皆是有学之士,好生高雅。
作者还说,看看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跟“我”这陋室有得一拼,何况孔夫子还说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诸葛亮的南阳茅舍,杨子云的西蜀凉亭,和作者的和州陋室,皆为君子居所,好生典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人称“诗豪”。“八司马事件”是他半生贬谪生涯的开始,长庆四年夏,他被调任和州刺史。在和州,有人给他穿了小鞋,权贵将他撵至一间破旧小屋中安身,于是便有了名篇《陋室铭》。他在这样的陋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雅事”,可见其是何种修为境界。我扪心自问,只能感慨修炼不够啊。
要有发现诗意的眼睛,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就是《陋室铭》告诉我的两个道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想要安心的生活,还是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才行,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关键还是在“吾”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