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受害者(913)
继续读《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财富档案1是:有钱人相信:“我创造我的人生。”穷人相信:“人生发生在我身上。”
书里说到穷人不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负责,却选择了“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还详细叙述了如何区别一个人是不是在“扮演”受害者,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受害者特征一:责怪
大部分受害者都很擅长的“怪罪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伸出手指责怪别人和别的事,而完全不用检讨自己。受害者会责怪经济不景气,怪政府,怪股市,怪他们的股票操作员,怪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怪他们的老板、员工,怪总公司,怪他们的上线或下线,怪客户服务,怪船务部门,怪合伙人,怪配偶,怪上帝,而且他们当然绝对会责怪自己的爸妈。反正,错的永远是别人或是别的事情,一定不是他们自己。
受害者特征二:合理化
如果受害者不是在怪东怪西,你常会听见他们在找借口,或者想办法证明他们是合理的,譬如他们会说:“钱真的不是很重要。”
受害者特征三:抱怨
抱怨,是你对你的健康或财富所做的事里面最糟糕的一件。抱怨是最糟糕的事!为什么?
我真心相信一个全宇宙通行的定律:“你所关注的事情会扩大。”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关注的是你生活中正确的事还是错误的事?显然是错误的事。既然你所关注的事情会扩大,那么你就会继续得到更多错误的事情。很多讲授个人成长课程的讲师都常提到一条吸引力定律:“物以类聚。”也就是说,你在抱怨的时候,其实是在吸引更多“烂事”进入你的生活中。
今天,在不经意间,跟朋友演练了一番“合理化”的特征。
朋友常年夫妻不和,也曾离过婚,后来又被劝复婚了,但感情并没有恢复,常常一个人过着,了无生趣,有时间就在家躺着,让他多出去走走跟人聊聊天,也不出门。我说多跟人聊聊,聊熟了给我介绍客户,我们可以五五分,他跟我说“我不喜欢钱。”
作者说:“任何一个说钱不重要的人,都是没有钱的人!”
朋友正常上着班,工资其实是够用的,但老婆不甘平庸,跟人合伙开饭店,这几年饭店生意难做,为维持经营,朋友被迫跟银行借了不少钱,我说跟他一起挣钱,其实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但他一口拒绝。
这也让我反省,之前的我潜意识里是不是也觉得钱不重要,只顾着追求“舒适”?到老了,想做点事,才发现钱很重要,才想着怎么努力去挣点钱。
非常感谢共读群里的伙伴,在群里找这本书的电子版,我才去得到找来翻翻,一看就想通读一遍,有些观念不只是关乎钱,还关乎如何看待问题,比如昨天写的“两全其美”,其实就是双赢的概念,很多事,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一看,很容易就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常常会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是“讨厌的他人”,就是“可怜的自己”,抱怨、“扮演”受害者,其实都不利于解决问题。
说实话,我有时候也会“扮演”受害者,共赢思维我也还不能完全做到或者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觉知,希望遇事能暂停一下,想想更多的可能,然后择优选择其中的一个。
“我创造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