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文库

文章中的思想积淀万不可丢——当下鸡汤文陷入的莫名“怪圈”

2017-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苑笛

当下正值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每个拥有手机的人都安装有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这些软件除聊天沟通之用,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刷“鸡汤文”。不可否认,朋友、同事之间互发鸡汤文,分享心情,体悟人生,增进感情,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所以鸡汤文出现的前期阶段是极受欢迎的。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2014年4月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各类段子引发网友追捧,相关话题更是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上万名网友参与讨论。

那么何为“鸡汤文”?它又为何在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时,引得不少大众直呼:“鸡汤文实在是喝腻了”呢?关于“鸡汤文”,虽然至今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准确定义,但在我们的常规印象中,其表达形式大都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哲理故事,来呼吁人们要相信真善美,永远活在正能量之中。简单、柔和、励志、温暖是鸡汤文的主要特点和亮点,其精神内涵颇受大众欢迎。但不知为何,鸡汤文遭遇的质疑甚至抵触也越来越多。所谓众口难调,这个现象并不稀奇,但若想忽视越发激烈的“鸡汤文”口水战,恐怕并不容易。究其根本,鸡汤文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鸡汤文庞大的发展市场,一些着眼于金钱利益、营销推广的人趁机编撰了低俗无厘头、索然无味的鸡汤文,让“营养汤”变成了“砒霜汤”,不少网友都持观望态度,唯恐避之不及。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喜之处,在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怎么把关、怎么筛选各类言论、文章,这是一个难题。

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我也曾多次看到鸡汤文。坦白讲,我在失意时也总爱看看鸡汤文,在书中寻找清净之地,调节心情,释放压力,效果确实不错。不过有时候看得多了,就有种“营养过剩”的感觉。微信公众号、微博关注、书刊名字等都悬挂着鸡汤文的招牌,自己好几次想静下心来读,最后读完的却是寥寥。总感觉将纯纯鸡汤文与自己生活对比,自己会显得很猥琐。在此举个例子:很多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写关于“做人要学会富养自己”的鸡汤文,文章的题目虽有不同,但其大致内容都是说人要精致地生活,想要表达的涵义是即使身处穷困,也要把生活过得如诗如画。文字清新优雅,语言自然流畅,着实让人心头一暖。可这样的文章,在留言处却引来了不少口水站。试问有多少人有能力富养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在穷苦中知足常乐,平淡如水?这个问题虽然未免偏激,但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纵观网友观点,其根本还是落脚到现实与理想的争论。文中反复的煽情说教与情绪调控令人茫然,而思想深度与行为指导的缺乏更让人如鲠在喉。细细想来,这还只是鸡汤文屡屡被“喷”的一个方面;另一类让人无法直视的鸡汤文是以子虚乌有的故事欺瞒读者,并堂而皇之的冠以真善美、爱诚真……

既然鸡汤文的目的是宣扬真善美,启迪人心,那它的内容也不能过于浮夸与虚化。其实不论是话语还是文章,只要是让别人听到、看到的,都是具有特殊使命的,最基本的准则是不能胡言乱语,捏造事实。鲁迅先生说做文章要“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肉来”。身处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我们坐在文学的富矿之上,理应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事实却是少有佳作,特别是直面生命与灵魂的深度好文。我们不缺技术,不缺条件,缺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有效提炼与创新组合,缺的是尊重读者、尊重作品的自觉意识。当下鸡汤文中题材重合、故事雷同、人物单一,严重缺乏时代感与沉淀感,仿佛被急着掀开盖子的红薯,色泽鲜亮,内里生硬。很多鸡汤文的开篇都是作者讲述自己今天在某地偶遇了某人,联想某人的过去与现在如何,自己感悟到了什么。当然,我不否认文章的及时性与新鲜感,可是鸡汤文没有新闻那样严格的时效性要求,它更多的是要与读者进行灵魂与思想的对话,贵在求真、用心。可关键在于很多作者不愿花上一段时间来积蓄感情、积淀思想,所以打动人心的作品越来越少。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你第二天的认知感受与第一天的肯定会完全不同,思想层次、情绪表达也会感觉时刻。谈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鸡汤文为何陷入怪圈之路了,思想浅薄、空洞苍白、脱离现实是它的重要病症。

抓住当下鸡汤文创作的几个误区,我们可以延伸思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不去刻意回避错误的事例。对有对的魅力,错有错的价值。对与错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生活。而绝大多数鸡汤文为了贴近主题,渲染感情,往往引用一些正面例子,刻意回避负面例子。长此以往,我们只接触正面而忽视负面,可能就会弱化自己对是非曲直的全面认知。终有一天,一个错的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倒显得不知所措,局促不安了。岁月留给你的不只是成长的痕迹,还有品味人情冷暖、是非曲直的潜在能力。经过自己或身边发生的事,你的每一天都是对前一天更新的认识。鸡汤文里很多内容逻辑不同,思维混乱,令读者大伤脑筋。

二、打磨细节。细节不是说内容上要描写得多么详细,而是要有作品的亮点、要有思考的余地。一般来说,鸡汤文的篇幅较短,很多作者不注重细节打磨,通篇皆是大发议论,粗糙至极。此外,鸡汤文的作品多用感动人心的小故事作引,然而很多故事只是作者的见闻,很少具有代表性,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生活体悟。前不久我在网易公开课看到一个热门视频:“为什么影视剧中总有些的人物令你难忘”,最后给出的解释是你和他(她)有相似之处。的确,当遇到一个有某些经历和你相同或相似的人时,不论这经历是好的还是坏的,你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惊喜,陌生感好像很快缩减了,因为人都有归属感与依附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鸡汤文仿佛忽略了受众性这个重要细节,这是关乎鸡汤文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其实鸡汤文作者在写作时可以发散思维,联想到现实中的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样,把自我感受与读者感受结合起来,给提供读者互相对话的机会。如果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不是呆板的接受者,而是作品创作的重要主体,感知作品的主动性就会很高,作者的写作目的才会真正达到。打磨细节,构思框架,用心讲故事,用情对读者,把握好一个“度”,鸡汤文的口水战总会慢慢消退。

三、立足现实,感知生活。实践出真知,文章创作也是如此。如果用最近流行的网络语来说,鸡汤文当下急需少点套路,多些真诚。有些读者担心鸡汤文过于“接地气”,就会丧失纯净的美感。于是,这就需要一个立足现实,抒写生活的标准了。无论是鸡汤文作者还是读者都需要明白,我们常说的从实践出发,不是指“所有创作都来自原原本本的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品是经过作者的巧妙提炼与加工,是与作者进行深层对话的。西亚·马尔克斯说:“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作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要表达的主题达成的一种和解。”作者如果从现实中找素材,从内心谈思想,可能会把现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得更加合理。如果连作者自己都不用心、无法被作品打动,还有什么资格要求读者给予青睐。

当下陷入怪圈的鸡汤文,究其根本是作者创作思想的缺失,还有人心浮躁的推动。而且能平心静气、投入忘我去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鸡汤文中的精神内涵不仅难以被全面理解,往往还易造成误会,这也是引发鸡汤文争论的原因。这对于一些好的鸡汤文是不公平的,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浪费。对于鸡汤文,我们不妨多些包容,多些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