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中年“乖乖女”的上进和迷茫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1人  三十而灰

1

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从小优秀到大,小时候是父母的小自豪,长大了是老师的好学生,结婚了是丈夫的贤妻良母。

她们的父母大多要求严格,她们也因此养成了很多优良品质,比如乖巧,比如听话,比如品行端正。

她们既不会调皮捣蛋,也不会弄出早恋这样的幺蛾子。从学校毕业后,她们大部分都会有一份让人艳羡的稳定工作,要么公务员,要么教师。

然后相亲,结婚,生子。

然而,就在一切都按部就班地尘埃落定后,就在人们认为她们会继续一如既往地优秀着的时候,她们中的许多人,却忽然感觉到迷茫和无趣:

我是谁?

我为什么这么乖?

我在为谁乖?

她们就是我们常说的“乖乖女”,只不过,她们已不再年少。

2

“乖乖女”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群体,如果够了解她们的话。

她们一路上进,维持着优秀,维持着父母的体面,维持着社会的好感。

由于维持得不露痕迹,人们往往会误解为,优秀是她们的日常。

但是,又有谁生来就是优秀的“乖乖女”呢?

做一个乖乖女,表面看需要的是勤劳刻苦,实际最辛苦的,是压抑那个没那么乖、也不想那么听话的真实自我。

真实自我:我想玩。

乖乖女标签:不,你不想。

她们的心中,都供奉着一个严苛的道德监督者,每一次自我与外界的冲突,几乎都要以牺牲真实自我为代价。

一位“乖乖女”朋友,从小只跟女生玩,到了需要结婚的年龄,自然而然地被安排了相亲。男方属于凤凰男类型,以老实博得了父母的满意,尽管她知道自己跟男方并不那么来电,但还是顺从地嫁了。

类似这样的妥协和牺牲,最终只会造就一个虚假的自我,而一个带着假面生活的人,怎会不迷茫?

当然,她们也会叛逆,但大多都延迟了。

有的是在上大学,远离父母以后,有的是在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伤痛之后,还有的,可能直到更晚时期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过叛逆。

对许多中年“乖乖女”们而言,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想早恋,可是已经晚了。然而,很多时候,就算已经意识到了,那句童年收到的“乖,你要听话,要优秀”,却依然如魔咒一般在发挥效用。

“哎,好不容易叛逆了一回,最后还是做回了那个乖乖女。”

一位朋友曾苦笑着说。

她在上大学时意识到了这个束缚,毕业后果断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工作和相亲,独自留在了异地。然而,最终她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接受了工作,接受了相亲,接受了自己再一次成为“乖乖女”。

3

中年“乖乖女”们大多还延续着少年时的勤奋和上进,这是从小环绕她们的光环,也是她们骄傲的资本。

而且,不仅上进,还懂事,不会无理取闹,更不会惹事生非。

这样一个优秀又自觉的人,很适合用来夸奖,当然,也很适合用来忽视。

“你什么都处理得很好,当然不用我操心你。”

一位朋友伤心地转述她老公的话。

由于她一直默默保持着优秀,于是她的家人误以为她就是如此强大,对她内心汹涌澎湃的焦虑和冲突一无所知。

而她的骄傲,也不允许她轻易地示弱,最终陷入了深深的抑郁。

我没办法让她立即抛弃这些克己复礼的品质,因为“乖乖女”这个标签,其实很像一个围城,它虽然禁锢、束缚,让人压抑、窒息,但同时,它也安全、熟悉,让人习惯、难以割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意识到了,也很难立刻改变的原因。

4

事实上,中年“乖乖女”的困境,并不只由个人和家庭造成,还有时代的影响。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各种思想、价值观激烈碰撞,遵循传统和解放个性交织并存。

作为身在其中,并同时经历过这两个时代的70、80后,很难不感到困惑和迷茫。

再看新一代的90后、00后们,比起前辈,她们似乎就少了一些挣扎,多了一些自信,她们看上去更叛逆、也更自我,想做什么做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

人们曾经对她们的这种不乖非常担忧,也没少给她们贴标签,“不听话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随着成长,随着对她们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发现,她们的表现,其实并没有之前预想的那样糟糕。

甚至,在很多方面比上一代人更好。

当然,新一代人肯定有她们自己的问题,但就乖不乖而言,她们刚好现身说法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做那个不“乖”的真实自己,并不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

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可以向小辈们学习。

— END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给你爱的女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