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小爷不看书读书

世间破事,去他个娘——读《自在独行》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34人  黑色书签

周末读完了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作者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侃人生,书中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让读者对贾平凹这个颇具叛逆性的作家有了新的认识。

《自在独行》

一、他生来孤独

贾平凹的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但是却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贾平凹的小学在一个寺庙里,母亲送他去上小学,他作为见习生跟着读书,深得老师的喜欢。尽管因为自己是见习生受到同学们的些许排挤,他依然很用心。在小学教书的女老师也很喜欢他,并且告诉他长大写文章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从那时便记住了老师的话。

文化大革命中期,贾平凹刚刚上中学,身为校长的父亲就被定为“走资派”,被拉到大山深处去改造,这一走就是七年。为了应付全家人的开支,母亲给人纺线赚钱,来供养贾平凹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贾平凹的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却相信知识的力量,对待读书这回事从不含糊。当贾平凹提起不读书要回家干活,她生气地说:“再不准你说这没出息的话,文化还有瞎的地方!”父亲去改造那段时间,她以一己之力撑起全家人的生活,她柔弱的身躯里是一颗坚强的心,浑身散发着光芒。

贾平凹的父亲是一位清清贫贫的乡间教师,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在家族里算是德高望重,邻里街坊有个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去解决,父亲也自然是很喜欢主持公道。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受到迫害,蒙受冤屈,在大山深处吃尽了苦头。退休之后,他便在家照顾着孙女。得知儿子被社会上的风言风语中伤而身陷囹吾,他带着孙女前去探望。他不多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关注着儿子。在恰当的时机,他带了一瓶酒与儿子谈心,告诉儿子:“……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才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恫。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一席话让贾平凹的眼泪唰唰流了下来,在父亲的面前,贾平凹似乎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当他迷惘而不知该往何处时,父亲便是他的人生导师,给他指引方向。

知识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大学时期的贾平凹不喜欢被别人注意,总是默默地听同窗的高谈阔论。他什么书都看,看了就做笔记,什么话都不讲。贾平凹后来也说:“懦弱阻碍了我,懦弱又帮助了我。从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我不愿和他们来往。遇到一起,他们愈是夸夸其谈,我愈是沉默不语;他愈是表现,我愈是隐蔽;以此抗争。但神差鬼使般,我却总是最后胜利了。”大学时期的他已经能够写诗,尽管他的诗只能在班级壁报上发表。过往的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个沉默内敛、喜欢清静的人,他对待生活不苛求,得失淡然处之,在《生活一种》中他写道:

出门挂锁,锁宜旧,旧锁能避蟊贼破损门;屋中箱柜可在锁孔插上钥匙,贼来能保全箱柜完好。

按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时不时抱怨上几句。可是对于贾平凹先生而言,生活似乎永远简单纯粹,这世间没有什么事会给先生徒增烦恼,大不了笑一笑便过去了,就如他在《笑口常开》里写道:

夜里正在床上半醒半睡,有人影推门闪进来,在立柜里翻,翻出一堆破衣服和书报,扔了;再往架板上翻,翻出各类米袋子、面袋子和书报,扔了;在桌斗里又翻,是一堆读书卡片,凑眼前看了看,扔了。咕嚷了一句顺门便走,我在床上说:“朋友,把门拉上,夜里有风的。”小偷把门拉上了。天明起来整理房间,一地乱书乱报,竟发现找了好久未找着的一份资料,不禁乐而开笑。

去给孩子买一双袜子,昨日看时价是一元,今日是一元二角,怏怏出店门,打响一个喷嚏,喷带出一口痰。正想是售货员在嘲笑我,我方有喷嚏打出,一位戴“卫管员”袖章的人却责斥我吐了痰要罚五角钱。掏出那一元钱,卫管员没零钱找,遂再当地吐一口,愤愤而走,走过十步,不禁乐而开笑。

读着这些故事,有时我也忍不住笑出声,好像通过这些有趣的事情认识了贾平凹先生的另一面。当然,在猎奇心理得到满足之后,我也开始佩服先生的这份睿智,明白了生活中那些让我暴跳如雷的时刻,其实都可以一笑了之,因为——何必呢?

二、他眼中的世界

本书的第二章《默默看世界》是整本书里我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先生在这一部分聊了人生百态。读完觉得先生虽为众生,却能俯视芸芸众生,虽处红尘,却也能傲视红尘,字里行间显示出的居然是处于俗世之中悟得的智慧。

《看人》

先生说,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上看人。他站在街头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路人,就像是在看一本历史书,体会一本哲学佳作。有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就是上帝,似乎正在冷眼看着世间的一切,感受到人活着真是既简单又复杂、既无聊又有趣。他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生存方式体验人生。这样想着,人们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或消沉,从而静虚平和地对待一切。于是先生幡然醒悟:人该自在潇洒过这一生啊!他写道: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朋友》

也许是经历了很多,先生对于朋友的看法尤为深刻。他说在名与利的奋斗中,我们有了相当多的朋友,但也在奋斗名与利的过程中,朋友变换如四季。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走的走,来的来,你面前总有几张板凳,板凳总没空过。大多数人的生活该是如此吧。不过,先生对待朋友的态度或许有些悲观,他说: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尽管先生在思想上是出世的,可在生活中又是入世的。他说:

然而我还是交朋友,朋友多多益善,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中游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

《说奉承》

说到奉承这个行为,先生说其实每个人都奉承过,即便是一个再正直的小伙子,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也奉承过女孩子。所以,贾平凹先生的文字里似乎没有瞧不起或是鄙视奉承这一现象,他写道:

每一个生命之所以为生命,是有其自信和自尊的,一旦宁肯牺牲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去奉承,那就有了企图。企图可以硬取,刺刀见红,企图也可以软赚,奉承为事。善奉承的眼光雪亮,他决不肯奉承比他位低的,势小的,科长只能奉承处长,处长只能奉承局长,一级撵一级,只要有官之阶,人就往高处走。委曲者求的是全,忍小事者为的是大谋。人的生活中是需要一些虚幻的精神的,有人疼痛,相信止痛针,给注射些蒸馏水,就说是止痛药,那疼痛也就不疼痛了,被奉承的为了荣誉、利益乐于让他人奉承,待发觉给鸡送来了饲养却拿走了鸡蛋时,被奉承者才明白了奉承。 

对于这一段内容,我认为先生应该是有些不屑于奉承的,那些怀有企图心的人们奉承之际的丑态为先生所鄙夷。但是他也说,人的生活中是需要一些虚幻的精神的。人世间的丑恶也有其存在的道理,或许贾平凹先生是看透这个社会,又说通自己从而立身于这个浑浊的时代吧。

图片来自网络

《说房子》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先生的内心却没有被这光怪陆离的现实影响,生活中的他知足常乐。他说:

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的沙发床上辗转不眠的好。用不着热羡和嫉妒他人的千般好,用不着哀叹和怨恨自己的万般苦,也用不着耻笑和贱看别人不如自己,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这也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关于女人》

这一篇是作者的女性观阐述,似乎争议还不小,先生在文中写道:

女人之所以要做真正的女人,首先要懂得男人的禀性:男人是朝三暮四的,是喜新厌旧的,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不胡思乱想的男人不是男人,所谓的在性上的高尚与卑下的男人之分是克制的力量强弱,是环境的允许与限制,是文化重负下的犹豫和果断。

现在社会上的商店,几乎全是为女人开设,出售着大量的衣服和化妆品,百分之八十的杂志封面刊登的是女人的头像,好像这个世界是女人的,其实这正是男人世界的反映。男人们的观念里,女人到世上来就是贡献美的,这观念女人常常不说,女人却是这么做的。

简言之,贾平凹先生认为,美是女性取悦男性的资本,男人是征服世界的,女人是征服男人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他对于女人该怎么保持自己的魅力继续写道:

聪明的女人要使自己永远被男人看重,做了妻子永远要获得丈夫的宠爱,她应追求的不是让男人占有,也不占有男人,和让男人占有,也占有男人,转换这种关系的是一种平等,一种自我的独立。以自我而活,活有个性,活有热情,这就常活常新,正是这种常活常新,恰好符合了男人的那份易于疲倦的贱的禀性,使他们有了新鲜感,有了被吸引力。这结局虽然同讨好男人要企图达到的目的一样,但质发生了变异。

对于这样的文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如果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很多男性作家的文字都不免透出一种偏见,贾平凹先生当然也不例外。在观念开放的今天,很多思想是过去所不及,我们没有办法强求那个将男权社会作为客观事实的过去。在社会接纳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认为女性应该让自己变得更美以征服男性,也可以认为女性应该追求自我,努力拥有自己的事业。而我,更欣赏后者。

《说美容》

对于女性的美容装扮,贾平凹先生在《说美容》里提到:

女人的化妆已经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轻贱了自己,更不必割这样填那样再做美容手术。人的身体,每一个部位,甚至一颗痣,一条皱纹,都是极其协调地配合在一起的,这如同大自然所形成的山丘、河流、洞涧、树林一样,它有它的风水。人体也有风水,随便去改造,就失去了和谐,也失去了特点和标志。上帝既然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

总之,贾平凹先生认为,凡事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就如这一章的推荐语: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三、他自在独行过一生

先生素来喜欢清静,他说自己最怕的就是家里的敲门声,那门背后是各种莫名其妙的角色带着各种繁杂的琐事,而他最盼望的就是门永远不被敲打。对于孤独这回事,他说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生活中有些人的怪异行为背后并不是孤独,是孤僻。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贾平凹先生和那些孤独的人一样,但是又不一样,因为他是孤独的享受者。在文章里他写道:

我终于明白了,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

从书中的文字看,贾平凹先生在易经玄学上应该是有一定造诣的,且受了道家学风的濡染,在《说生病》里他写道:

有一种病,在身上七年八年不愈,要想想,这一定是有原因了。泄露了不该泄露的天的机密?说破了不该说破的人的隐私?上帝的阴谋最多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那么,这病就特别的有意义,自感是一位先知先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甘受惩罚吧。或许,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方面结合的,病便是灵魂与天与地与大自然的契合出了问题,灵魂已不能领导肉体所致,一切都明白了吧,生出难受的病来,原来是灵魂与天地自然在作微调哩。

直挨到太阳转黑月亮升起,插一盘小电炉来煎中药,把带耳带嘴的砂锅用清水涤了又涤,药浸泡了,香点燃了,选一个八卦中的方位和时分,放上砂锅就听叽叽咕咕的响声吧。药是山上的灵根异草,采来就召来了山川丛林中的钟毓光气,它们叽咕是酝酿着怎么扶助你,是你的神仙和兵卒。

先生对待生死也有达观的看法,即便他的文字剑走偏锋。他在《说死》里写道:

凡能说到死的人,其实离死还遥远,真正到了死神立于门边,却从不说死的。谁都要离开这个人世的,如果人世真是这么的好,你总不能老占着地方不让别人来吧。而且死去有死去的好处,基督教徒们不是说死去要到天堂见上帝吗?

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佛教来说灵魂不生不死不来不往,死的只是躯体,唯物论讲师来说人来自泥土,最后又归于泥土。

贾平凹先生在文坛是一个鲜明独特的存在,他有着庄子般的赤子情怀。他很喜欢清虚幽微之境,享受那份独处的安宁,乐于体会那份自在的禅意。

总结

综观这70余篇散文,洋洋洒洒的文字平淡无华却超然物外,值得细细品味,尤其是第二章《默默看世界》,不同年龄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会。此外,贾平凹先生对故乡的描写也是引人入胜,他写陕北大地,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眼前就是漫天的黄沙,耳边响起浑厚的唢呐,还有那震天的秦腔,读来便觉得那商州之地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在本书的后一半内容里,先生写眼前的桌面、铜镜、石头、燕子、云雀、树、风雨、星星、荒野地……世间万物在先生的笔下都变得有情,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他望着窗外的法国梧桐树落叶,看见的是生命的运动,想到的是哲学命题: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大概只有内心柔软丰富的人才会这样吧!

但是另一方面,个人觉得贾平凹先生的文字似乎少了几分厚重。作者似乎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热爱着自然情趣中的小我,故而读者所见的便是一种浮光掠影般的观察。也或许是我还比较年轻,涉世未深而没有体会到这种洞察人世后自得其乐的恬淡。

想起一句话,用来形容自在独行的贾平凹先生很是贴切:

心有沉香,以书为粮。世间破事,去他个娘。

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最后,愿我们都能自在潇洒地过这漫长又短暂的一生……

微信公众号:小爷不看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