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端午二三事
整整一个甲子了,在老家过端午节寥寥无几,全部发生在县城一中上高中之前。后因为读书、工作远离了父母,时间上不得便,就再也没有在老家过端午节。所以,关于老家端午节的记忆全部是在儿时。
在我们江汉平原,端午节是各大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重要节日,而且在上世纪60、70年代过的并非五月初五的“小端阳”,也不是五月二十五的“末端阳”,而是五月十五的“大端阳”。这几天刷到与老家相关的视频,发现作为地级市的荆州市组织的龙舟赛是初五之前,而作为县级市的监利县、洪湖市、仙桃市组织的龙舟赛则是跨越了十几天,由不同乡镇此起彼伏地依次展开,可见,江汉平原的端午节也与时俱进了。
何以在江汉平原把端午节作为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我猜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对农闲期间有空隆重庆祝节日。春节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一年一度的冬去春来,除旧岁、迎新年,另一方面恰逢秋收和春耕生产之间漫长的农闲时间。端午节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农历年接近一半,另一方面也处于相对农闲的时候,这个时候,菜籽、小麦已经收割,插秧(早稻)也完成,之后就是等待割早插晚的“双抢”农忙时节。农闲的时候,才有空适当休息,借此开展家族聚会,并组织开展如同春节期间舞狮子、玩龙灯、划彩船之类的赛龙舟或划龙船等大型集体活动。
——与传说中的两个湖北历史名人有关。现在一般的说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历史上大诗人屈原,包括两湖地区的广大地区持此说法。其实,还有一个传说,也是很有市场的,尤其是江浙一带,那就是为了纪念楚国历史上军事家、水利专家伍子胥。这两个人都是楚国人,屈原出生在现在的湖北秭归,伍子胥出生在现在的湖北监利,前者在宜昌境内,后者在荆州境内,均在长江边上,说来有趣,这个监利就在我老家隔壁。楚国是从荆楚起家的,前后约800年,都城长期在湖北境内,包括现在宜昌市的宜城市和荆州市的荆州区、江陵县,后来地盘扩大后,在楚国的末期,曾经在河南的淮阳,安徽的阜阳、寿县建都。两个人,伍子胥生在春秋时期,死后尸-体投入钱塘江;屈原生在战国时期,死在汨罗江。伍子胥作为楚国人,因为父亲直谏被楚平王所杀,逃至吴国,后来帮助吴国打楚国,差一点要了楚国的老命,但最终还是被吴王赐-死,他是一个背弃故国、故土、故君的人,在品德方面有亏,容易被人诟病。屈原因为忧愤交加投河自尽,死在楚国自己的土地上,后世被形塑为忠-君-报-国的典型。
——湖北境内河港湖汊比较多。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湖泊、河流、水渠众多,尤其是江汉平原,比较适合龙舟赛。
——此时有新鲜食品用于招待客人。中国民间节日,有两大特点:一是许多是与饮食相关的,比如春节的“十大碗”、糍粑、卤菜,元宵节的汤圆、米团子,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雄黄酒、粽子、米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等;二是通过这些节日,创造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见面的机会。既然节目,就有人来客往,就得准备吃喝的食品与饮品。江汉平原家家户户吃米食,很少吃面食。但为了充分利用旱地,在棉花收割后,或种油菜、萝卜,或种冬小麦。恰好在端午节前,有了新收的小麦和菜籽,在端午节正好享受丰收的喜悦。
由于关于江汉平原端午节的记忆都是发生在儿时,下面摘取其中几件:
没有馅料的“清水粽”蘸白糖吃
离开老家后,几十年来,吃过形形色色的许多粽子,但关于粽子的最初记忆则是老家的“清水粽”。前年端午节前夕,隔壁县在上海的商会搞聚会,我也受邀参加了,他们特地从老家快递了粽子和新鲜藕带,这种粽子就是儿时在江汉平原吃过的原汁原味的粽子,我把它称为“清水粽”——比较小巧、三角形、每一个角都被一根长长的马莲草拴着,粽子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就是一个糯米疙瘩,剥开后蘸白糖。这种粽子一口一个,吃一两个就够了。
我们老家,用于包裹粽子的是芦苇。江汉平原是由古代的云梦泽演化而来,是典型的水乡,寻找芦苇不难,在一般的沟渠就可以找到。或许是因为芦苇叶子不宽,往往需要叠起来,所以粽子叶显得非常小巧,和我们现在看见的其他叶子包裹不一样。另外,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一般用细绳扎起来不同,以前我们江汉平原是用马莲草。马莲草是江汉平原上很常见的水生植物,河沟、水塘和湖沼边很多。早些年,许多农户常常用马莲草编蓑衣、打草鞋、织垫席、搭草棚。没想到,包粽子,也用到了它。粽子包好后马莲草多出的那一段,按照每10个或12个,连成一小提一小提,要吃的时候就一提一提地在锅里加热。
食材是糯米做的,前面需要清水过滤,用于包裹的芦苇和用于捆扎的马莲草都是水生植物,也长在清水中。小时候的江汉平原,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农民使用农药化肥也不多,许多河流都是清澈见底,包出来的粽子犹如清水粽,包含了江汉平原的水香、草香和稻香。
糯米口感比较好,平时难得吃到诸如糍粑、汤圆、粽子、龙虾片等糯米制品,尤其是在那个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年代,能够吃上一口饱饭就已经是奢望了,更何况是香糯可口的粽子——尽管是什么馅料都没有的清水粽。那时候,除了春节和端午节,其他节日若有若无,也一般不会劳-师-动-众,所以,对端午节总是充满了憧憬。
首次吃上荷叶包馒头
小时候,生产队种的经济作物,除了水稻(包括双季稻的早稻和晚稻、单季稻的中稻),还有棉花、菜籽、芝麻、大麦、小麦、荞麦、黄豆、豌豆、苎麻,其他毗邻生产队还种过红薯、萝卜、蓖-麻。整个生产队可耕种的土地加起来才200亩出头,主要是种水稻,旱地比较少,种麦子也就不会很多。
儿时的江汉平原,到了冬天常常是冰天雪地,草木枯黄,但也有一丝生机,这些生机来自农户自留地里的蔬菜,来自生产队水田里的紫云英和旱地里的小麦。春暖花开后,春风吹拂,麦浪滚滚,很是壮观。当麦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在出门打猪草、打鱼摸虾的途中还经常把通体青色的麦秆折断后吹号。
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小满时节,雨量增多,小河盈满,小麦也开始变得饱满,可以考虑收割,而这个时间点基本上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由于我们江汉平原的端午节在过去都是在五月十五渐入佳境,而这时通常已经进入芒种时节了。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小麦收割、脱粒而形成面粉,如果一鼓作气,是可以在端午节之前完成的。
另外,农历五月十五,对应的是阳历6月,这个时候荷杆不断窜高,荷花也盛开了。我们生产队原来主要是住前湾和后湾,后来许多家庭开枝散叶,需要分门立户,有一些人家就移到了前面的中长渠一侧。前湾和后湾之间有一大两小的三口池塘,其中靠西端的那口池塘还栽种了莲藕。每到5、6月份,荷杆往往比成年男子的大拇指还粗,去皮后清炒也是一道美味,荷杆的高度、荷叶的宽度自不必说。
那年,赶在端午节前,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面粉,跟我们说做馒头。印象中这次是母亲第一次做馒头,我从池塘里摘了两支荷叶,母亲就把发酵好的面粉揉成团,再切成块,放在荷叶上,用过年和平时有大事才会用于“沔阳三蒸”的蒸笼蒸馒头。不一会,就蒸好了,但第一次吃,很不习惯,那么大一个馒头竟然还没有吃完,倒是把没有吃完的馒头放在土灶里烧烤之后使之泛出金黄,用手撕开一点一点吃,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穿着拼接的“的确良”看龙舟赛
逢年过节,喜气洋洋,除了吃好的,还有穿新的。小时候,一家老小春夏秋冬的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去做,但做衣服还得请裁缝师傅到家里做。为一家人做新衣服,一般都是在春节之前的一两个月,大家排好日期,在此之前准备好布料,裁缝师傅依次登门去做。因为一做就涉及一家人的男女老幼,而且兼顾春夏秋冬,所以,裁缝师傅往往一做就一整天,甚至还挑灯夜战。当然,囿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会请裁缝师傅,即使请,也不是家中每个人都会添置新衣服。
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在同一个季节里换洗的衣服是极为有限的,往往一件衣服需要穿许多天。在春秋季节,往往是冬天的棉袄尽可能拖后,而夏天的衣服尽可能提前。许多人家子女多,而且兄弟姐妹间年龄相差也不大,在长身体的阶段,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如果领口、袖口或其他地方磨破了,就缝缝补补。实在不能继续穿之后,也舍不得丢弃,等到其他衣服破了之后,再把这些非常破旧的衣服剪下来作为打补丁的布料。
我在我们四兄弟里排行老二,所以我基本上没有新衣服,所以我总是穿我哥穿过的衣服,我们那里把这种情况称为“检落”。检落也好,打补丁也罢,我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没有啥丢人的。当然,每到家里请裁缝师傅的时候,内心还是充满了渴望,哪怕只有一件新衣服,也心满意足。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十有八九是落空的。尽管有失落感,但我不吵不闹,从来没有对父母提过要求。
有一年,大概是我十三岁的时候,家里在春节前没有请裁缝师傅,而是拖到了第二年的端午节前。早上,裁缝师傅安排我量体裁衣,我内心一阵窃喜,因为这意味着我有新衣服了。然而,等衣服做好了,处于青春期的我却第一次因为做衣服闹起了小脾气。为什么?不是因为大小问题,而是因为布料问题。
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棉布做的,所谓棉布,也就是土布,这一次为我做的新衣服史无前例地是“的确良”。我们知道,的确良是涤纶的纺织物,有的是纯纺,有的是与棉、毛混纺,通常用来做衬衫短袖,而且的确良做的衣物耐磨、不走样,容易洗、干得快,看上去比较挺括滑爽。在上世纪70年代,的确良不多见,按道理我应该是满心欢喜才对,何以闹情绪了呢?因为这件衬衫是由两块颜色相近但却是不同布料拼接而成的。当时我是准备穿了这件新短袖衬衫到需要跨越两条河、五公里之外的地方看龙舟赛的,却发现新衬衫并非同一块布料制作而成的完整衬衫,就感觉非常委屈,有明显受歧视的感觉,所以我死活不肯穿这件衣服。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萦绕在心头,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我无比幼稚、无比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