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看完了。
作为研究犯罪的心理学教授,她不是看表相,而是追溯本源找原因。觉得孩子青春期以及后来发生行为问题都是与父母早期的心理抚养有关。所以作为父母,不要觉得婴儿什么都不懂,不要觉得等孩子大了再立规矩,不要打着爱孩子好的旗号剥夺孩子劳动的权利,要重视与孩子的亲情沟通。特别是一岁内母亲一定要亲自喂养孩子,孩子才对母亲有情感依赖,谁带的多,孩子就与谁亲。将来到青春期的时候,才会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小时候两个月的时候,母亲就把我送去外婆家,等于说我只吃了两个月的母乳,剩下是吃奶粉养大的。
在八十年代,物质还不丰富,很多孩子都是喝稀饭,喝米粥长大,而母亲觉得亏欠了我,所以咬牙坚持给我买奶粉。尽管母亲爱我的心一点没少,但是她没有养育我长大,所以后来我还是与姥姥,姥爷亲。
真的是孩子是谁养大的,就与谁亲。我犯了错,姥姥姥爷骂我,我听听也就过了,从不放心上,但是我的错,妈妈就说不得,她越说我越不听,越叛逆。妈妈说是是暴脾气。
长大上学后,我回到母亲身边,但是每到周末我都要回姥姥家,我觉得姥姥家才是我的家。上大学了,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先回姥姥家住上几天,然后才回自己家。
因为有自己的前车之鉴,所以女儿的出生的时候,母乳喂养到一岁多才断奶。后来我们工作在南方,而公公还没有到退休,婆婆又担心公公,她和老公商量孩子放老家养。我和老公因这事吵了无数架,但是拗不过他们一家人。
和孩子分开的那天,我是哭的稀里哗啦,孩子在老家养了一年,然后我们努力工作,在那年买了房,抓紧装修后。公公婆婆才来到南方,孩子才算回到了身边。
婆婆带孩子也很尽心尽力,她又年轻又勤快,所以孩子的大小事都都要干涉。孩子玩积木,她一定要按照她的思路去搭,搭的不对就去指导,严重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孩子到现在了,老师还反应她注意力不集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措施,都没有纠正掉她这个毛病。看着孩子的问题,老公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有后悔,没有办法,只能想办法弥补。
不是说老年人带孩子不好,而且说孩子能自己带还是要自己带,不要把带孩子的任务推到老人身上。所以孩子上学后,我们就带在自己身边,哪怕是在农村上小学。孩子有了什么问题,父母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给与纠正和指导。
不管怎么样,父母都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李教授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