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

闲话大白菜

2022-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惑惑来了

公公给我们送来了又甜又面的倭瓜和红薯、脆生生的胡萝卜,还有营养价值赛人参的白萝卜,再加上家里常备的干货蘑菇、木耳之类,看起来足够满足我们两个人的日常需求。可是,怎么觉得还是不满足呢,似乎缺点什么啊,到底缺啥呢?

不用多思考就明白了:缺大白菜。没有大白菜,就吃不到白菜猪肉馅儿的饺子,就没法做大烩菜,吃红薯就容易肚子胀,就吃嘛嘛不香啊!看来,虽然现在不需要像多年前一样一到冬天就储备几十颗大白菜,一棵还是需要买回来的。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吃白菜,那时候不是一到冬天就分菜嘛,我爸我妈单位都分,百十来斤的白菜,百十来斤的土豆,还有大葱,堆满了储藏室。再好的东西吃得多了都会腻,尤其是白菜,简直是淡而无味,虽然我妈一直说“百菜不如白菜”。对那时的我来说,没有比白菜、土豆和胡萝卜更讨厌的蔬菜了。

现在,各种蔬菜在冬季应有尽有,单位里也早已没有了分菜的习惯,可是我竟然喜欢上了这几样越冬菜:白菜、土豆、胡萝卜,一样都不能少,还得再加上南瓜、红薯和白萝卜。似乎有它们的陪伴,才能让寒冬中的肠胃更加温暖滋润。

有一天,我看到了齐白石先生的一幅《白菜图》,画上题识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王,何也?可见,在白石老人心中,白菜堪称百蔬之王。王者,最高统治者也。将平民菜尊为菜王,估摸白菜也有点受宠若惊。我想,这一定是白石老人对白菜的偏爱吧,就像周敦颐偏爱莲花,将其尊为“花之君子”一样。大师一生喜画白菜,寥寥几笔,就突出了白菜嫩白、翠绿的特点,寓以“清清白白”之意,这也与周敦颐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白菜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蔬菜,古人名之曰“菘”,这菜名起的文雅吧!其实,古人所起的菜名,都很有些文化气息,如薇、葵、藿、菲、荼等。你读《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薇其实就是野豌豆苗,可是风雅流转的韵致扑面而来。怪不得那么多女孩子取名喜欢用“薇”字,因为叫赵薇肯定比赵豆苗文雅得多。

古人为何将白菜称之为菘呢?宋人是如此解释的:“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今俗谓之白菜。”可见称为“菘”是因其性格与松树有点相似,都耐寒,故而在“松”字上加个“艹”,成为会意的“菘”字。苏轼有首诗是这样写的: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美食家苏轼于食菘的同时,还品味出了人生哲理。

少时的我,不喜白菜,嫌弃它寡淡无味;如今尝了五味的厚重后,终于明白:“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淡利百味而不夺主。常有人说:“老了,吃得清淡点;世事看淡点。”看来,“老”与“淡”乃唇齿相依。古人曰:“大味必淡,真水无香。”白菜无奇香,无艳色,貌不惊人,味不压众,但其清淡的味道却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