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八958:史阁部书(6)

2024-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酿酒匠

《史可法复多尔衮书》(4)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武,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民兵,愿为国死。窃以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问,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惟殿下实昭鉴之。

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试注〕

1、轸念潢池:体谅叛乱事出有因。

轸念:zhěn,关怀,体谅。

潢池:《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於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后因以“潢池弄兵”谓叛乱,造反。

2、剿抚互用,贻误至今:用军事镇压和招降两手。崇祯皇帝时有此情形,但单用军事镇压,也无法消灭起义军。史可法说因此而贻误至今,不过是对多尔衮说几句装装门面的话。

3、天纵英武:即天赋英明神武之姿。这也是装面子的话,弘光帝败事有余角色,当不起这四个字。天纵,天所给予的。

4、和衷体国:团结一致,共谋国事。这也不符合事实,但是对敌方不能不这样讲。其实从崇祯朝已经人心散也。

5、饮泣:泪流满面,进入口中。形容极度悲痛。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6、语曰:俗语,常言说。

7、树德务滋:立德务求其多。

8、抑亦:而且也是。

9、敷天之愤:形容忿恨极大。敷天,铺天。

10、惟力是视:尽力量办事。

11、不亦休乎:岂不好呢?休,美好。

12、牛耳之盟:古代盟会时割牛耳取血,主盟者执牛耳。

13、奉盘盂从事:捧着结盟时放牲血的盘盂。古代歃血为盟,把割排耳取得的血(有时也用其他动物的血)含在口中(一说涂在唇上)。明清时早已不有这类仪式了,这里借指派人北上订约。

14、鞠躬致命:致命:实即“尽瘁”之意。致,尽。

15、“克尽臣节”以下,梁本删去大段,录补之: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昭鉴之!

奖率三军:率领全军。出兵时要鼓舞士气,故用奖字,即劝勉之意。

弗敢与闻:听也不敢听,即坚决拒绝,不过用了字面上比较委婉的句子。与,原为参预的意思。

16、实昭鉴之:明白审察。

〔附〕这封信出于史可法幕僚之手,执笔者是谁,说法很多。有人说出于侯方域之手,不可靠。此外有桐城何亮功、沔阳黄日芳、乐平王纲、新建欧阳斌元等说。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主黄日芳说,见《枣林杂俎》。他说原稿口气很强硬,史可法亲笔删改,并说“不必角口”。这个说法可能比较接近真实情况。

〔附〕这封信原藏清朝内阁册库,清高宗乾隆帝看后,认为并没有诋毁清朝的字样,只是表现了“可法之孤忠”,”仍明臣尊明之义”,许其流传。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月,在《题为史可法御制书等事》的御档里,乾隆谕旨军机大臣,命其将乾隆亲自题诗的史可法画像以及《史可法复摄政王书》等物装潢贮存好交给两淮盐政寅著,置于扬州梅花岭史可法祠中,同时要将“卷内所有诗文画像札稿勒石祠壁,以垂久远……”乾隆还认为“明臣尊明之义耳,予以为不必讳,亦不可讳……”上述御档内容,反映乾隆对史可法的评价与态度。在此篇御档的末端,还附上乾隆《题史可法像诗》:纪文已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字芳。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可不慎君纲。象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并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

乾隆帝的用意在于勉励清朝的臣子效忠清朝。而《历代通鉴辑览》《东华录》等在收录这封信时,仍删去数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