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每周500字社会热点

《敦刻尔克》越是绝境 “活下去”的渴望越是会拼命滋长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77人  我的心灵大白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卡夫卡

《敦刻尔克》没有英雄领袖,没有清晰的故事线,没有明确的主演,甚至没有几句像样的台词。却让战争的残酷近在咫尺,让绝境中生命的无助感随时令人窒息。

从第一声枪响到最终安全踏上国家的土地,导演诺兰用107分钟诠释了生命的难得——越是绝境,“活下去”的期望越是会拼命滋长。

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片子,而不是热血的战争片。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二战时英法联军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在法国战役中,将近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围困在法国北部,只有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口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行动原本的计划是尽力撤出三万人,结果没想到,靠着这样一支民兵混合的杂牌船队,在八天的时间里救出了338226名士兵,堪称奇迹。

战争一旦爆发,任何人都是局内人

每个生命同等珍贵,任何生命形态都该被敬重。

陆地上,40万士兵滞留海滩长达一周;从英吉利海峡去敦刻尔克营救的小游艇,往来需要一天;而飞去敦刻尔克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搭载的燃油只够飞一个小时,并保证40分钟的战斗时间,以掩护海上撤退的安全。

一小时的勇气,一天的责任,一周的命运。

战场上,丈量生命的时间变得极其残酷。

眼神从始至终都很坚定的道森先生,在游艇被征用的那一刻,他的信念便是尽可能多的挽救生命,并镇定的安抚他们。

看到被救起的士兵惊恐难平,拒绝进舱内休息,他惋惜道:“被炮弹炸过的人大多会这样,炮弹休克症,他的后半生会一直这样。让他呆在甲板上吧,这样他会安心些。”

冷静后的士兵发现小船驶向的却是敦刻尔克,在生死线上挣扎过久的心理防线终于崩塌。在争抢船尾舵的过程中,误将阻止他的道森先生儿子的朋友推倒滚下船舱。

士兵因自己的行为而内疚,当他小心的问:“这个孩子会没事的吧?”道森先生的儿子怔怔的望着他。

电影看到这,我满心怒火的猜想道森先生的儿子会狠给士兵一拳吧,分明能看到他脸上的怒火。但他轻呼口气并缓缓说道:“是的,他会没事的。”士兵放心的笑了,这是他获救以来最舒服的一刻。

其实,男孩已因重创大脑出血而丧生。

战争中有着最丑恶的人性,但依旧可以选择给自己或他人一个有尊严的结局。当一切都不如期许那样美好,我们依然可以向周围散发善意。

《敦刻尔克》并非在粉饰大撤退,是带我们走进一段历史

跨越时空去触摸亲历者,感受生命的最大张力

和平时代的我们用想象去感受战争的残忍,去评论历史伟大或耻辱的时刻。

《敦刻尔克》上映后就引来很多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撤退就是逃兵,被粉饰是一种耻辱。

电影从大战结束后开始,诺兰弱化了敦刻尔克的战争场面。他想展现的是这片海岸线上与生死较量的人,并非战争。

士兵们默默推开刚逃离海岸却飘回来的尸体时,或许对死亡都丧失了恐惧,海浪一次又一次将他们生的信念推入深渊。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

战争中,英雄永远是最先被我们想到的。光环效应让我们更愿意看到英雄的胜利,却忘记了其他亲历者的伤痛。

战争不只有英雄领袖

还有受战争影响的千千万万个人

弗洛伊德相信人有着“死本能”,而这种驱力会内化产生攻击性,当攻击性向内时,个体会倾向于伤害自己;而当个体避免伤害自己时,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因此,在一个著名的信件往来中,爱因斯坦问:“ 为什么有战争?”, 弗洛伊德回答:“ 因为人就这样”。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绘了战争的带来的影响:

“每位将军和战士都知道他自己的价值,感觉到他自己只不过是人类沧海中的一颗沙尘,同时也了解到他自己是整个团体中的一部分。”

他一路奔跑想尽办法,只为活下来。躲过了飞机的狂轰乱炸,抬头看到支离破碎的尸体。

好不容易登上救生艇,却再次因敌军鱼雷落入大海。炮弹的声音让他再也不能奋力游向安全区域,只能蒙头躲进海里。

看到这里时,活在和平年代真好,是我唯一的感触。

昨天看到一篇911的幸存者的回忆文,自己离事发地三条街,依旧看到脚下遍地的尸体。她当时想的只有活下来。

战争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认知,鞭打着我们睁大眼睛看到生命的脆弱。但战争更让生命的韧性放大。

要相信,活着的信念完全能渗透绝境的缝隙,并让生命拥有更强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