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与出征:最美的逆行者,最可爱的人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几天被一张特殊的机票刷屏了。
回家,这也许是目前最让人期待的词语。尤其是对于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来说,仅仅一句感谢不足以表达这些日子里所付出的一切。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2020年1月25日,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出征:
2月24日北京的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报告了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考察结果,而且他没有讳言自己此前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在全球也要不得不为疫情做应对和准备的过程中,我曾经像其他人一样有过这样的偏见,就是对于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
视频截图
“中国的方法是成功的”
同时,中国应对疫情的行动和表现,给艾尔沃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中国的做法是,既然没有药,没有疫苗,那么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他总结道。
发布会上,艾尔沃德为中国说了一句公道话,“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正是这句话,让无数中国人感动,现场翻译的小姐姐也一度哽咽,几乎落泪。
联合国秘书长:“中国人民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单枪匹马,我们必输无疑;万众一心,我们一定能赢。”
在4.26万人的援助武汉的医疗队伍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
2020年3月17日,援助武汉医疗队中的3675人回家:
面对这些赞誉,没有在一线的人,很难知道我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也需要回过头来看看,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医生和患者是如何与新冠肺炎作斗争的?央视纪录片《重症》给了我们一个亲临现场的视角,得以回望这段经历。唯有记住这段经历,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珍惜美好的生活。
可以说,平日里习以为长的事,在这个时候,都变得复杂和艰难。
病人入院
当时的入园人数很多,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巨大的压力,让医院的管理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病人中有很多是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很疲惫,需要及时的休息,就要立即给他们安排病房让他们住下。
为了病人的安全,要立即安排几百个病人住下,还要记录整理大量的病人信息,很多医生为此工作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医护人员治病救人背后的付出:
同时医院的设备和器材也很短缺,有大量的设备是援助医疗队带来的,他们自己安装自己调试。
治病救人是需要严密的配合才能完成的。而如何协调不同的医疗队和科室人员,以及如何做好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简单高效的清单式管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如果按照过去的模式,先培训,再工作已经是不可能的。因地制宜,有经验的医生制定工作流程,然后根据工作的场景和疫情卫生要求,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比如在医护人员专区,放置如何做好防护工作的提示清单,每天让医护人员按照清单要求做好自身的防护。
对于如何进出病区,也做到了简单高效的提示和清单检查。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保护好医护人员和患者们的生命健康。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应付。要做到切实落地,有效执行。
医疗物资管理,需要明细简洁,这样才能提高来自不同地方和学科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未知的风险和对生命的热爱:
医院就是战场,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疫情自身未知的风险,给所有医护人员和病人都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一个患者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协同作战,哪里出现了问题,哪个方面的医生就要上去治疗。原则就是,在缺少有效的手段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对病人进行支持和帮助,尽可能的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进而改善病情。
多家医院协同,多个学科医生联合诊断,谁也不敢有一点懈怠。
厚重的防护服,会阻碍医生开展工作,每每到了关键时刻,必须要通过大声的喊叫才能交流。
医生每天要通过监控查看病人的数据,那份紧张感,压的人不敢有丝毫放松。这是一场争夺战,医护人员时刻准备紧紧的抓住病人的手,将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巨大的压力下,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在家里是父亲母亲,是儿子女儿。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因为自己的职责,忠孝不能两全。心里的滋味也是百感交集。
因为责任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在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不仅仅是医生,护士们的压力也同样不小。
护士们的工作,繁重而琐碎。对生命负责,她们做到每小时监测数据。
而一个普通的插管工作,在这个时候,都显得异常危险:因为患者的呼吸道里,有着最具传染性的病毒。而更加令人备感压力的是,此时的病人无法自主呼吸,一旦插管失败,病人就有生命危险。这两个后果是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无法承受的,压力之巨大,令人不寒而栗。
这样的工作强度,再加上穿着严密的防护服,让她们年轻的身心,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而这样的压力,每天都要承受。
大医精诚
每日繁重的工作后,还要进行细致全面的交接。交接,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从药品的用量,到病人的反应症状,再到饮食营养的摄入,都严格细致地记录下来。
在我们外人看来极其枯燥,可对于生死一线的病人来说,每一次的交接,就是生命的传递,医护人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和应付的心态。
对于危重患者,还要进行集体诊断,不同学科,各抒己见,施展本领。信赖,不仅仅源自于专业的技术,更来自于每个医护人员内心的精神和意志。
新冠肺炎是一个未知的疾病,可能遇到的风险也是未知的。但是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每每都冲了上去。
医护人员也是人,在最初面对疫情时也会恐惧害怕,担忧各种情况。但当她们看到病人的时候,这些恐惧、害怕和担忧,都被放在了脑后,奋不顾身的冲了上去。
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即使是英雄也会恐惧和害怕。而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他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恐惧和害怕,同时还能不忘自己的责任,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
援助武汉的医疗队伍里,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大多数还是90后,她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死神抢夺生命。
她们是天生的白衣天使么?不,她们还是孩子,但是却肩负起了救人的重任。一个疫情一线的90后护士说过:“非典的时候,是60后、70后、80后在守护着我们。如今,我们已经长大,该轮到我们守护大家了。”
病区就是战场,医护人员们每一次的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生命活下来,他们的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武汉的樱花开了。在最美的季节,献给最美的人们。
每当这个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总会被这个民族里最勇敢的人拯救。
有人回家了,也有人又踏上了征程。
2020年2月28日援助伊朗医疗专家组出征
2020年3月11日,四川医疗专家组出征意大利
疫情不灭,我们的脚步不停。
最后送上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一段话,向所有援助武汉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孙思邈(节选)
作者:菁莘
编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