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好一点2

2024-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乘风破浪煜

《今天也要对自己好一点》

根本裕幸

64个笔记

  第三章 人生路上,学会善待自己

>> 第三章 人生路上,学会善待自己

>> 身体状况和心情随时变化是理所当然的

>> 提升自我肯定感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区分现在的自己能做到的事和做不到的事。

>>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势必也会因为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状态而存在差异。

>> 有些人正在慢慢地变为一个“机械人”,要求自己每天都保证高品质产出,不断“对自己赋予极高的期待”,把目标达成看作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必须取得成绩或者本就应该达到高水准。

>> 自我厌恶和自我否定的表现。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获取心理优势的人,其实内心很不自信。

>> 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慢慢地,我开始认为“写不出来也没有办法,不过这没有关系,只要按照自己当下的节奏去做就可以了,毕竟,最重要的是享受写作的乐趣

>> 你想把自己宝贵的精力投入到什么事情当中?

>> 学会放下愧疚,允许自己做不到

>> 请尝试询问自己:这件事是现在的自己能做到的还是暂时做不到的?

仔细聆听你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听到一个声音说“可以做到”,请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内心做出肯定的回应并立即展开行动;如果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做不到”,那你就要遵从内心,暂时放弃行动计划。

如果你听到自己的内心说“这是必须做的事情”,请务必暂缓处理。

我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应该都是“不想做的事情”,所以,需要对自己“不想做”的真实内心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 照顾自己的感受,对于过度严于律己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你听到有人对你说:“你这样做,工作将完全无法继续推进!领导也会生气!”请毫不犹豫地告诉自己:“没关系,没关系!”

>> 你不必对此有任何罪恶感,也许,你还会听到一个声音:“如果这样做,你将永远无所作为。”但即便如此,你也要告诉自己:“他说得没错,但没关系。”

>> 学会依靠别人、向别人求助,对于过度严于律己的人来说,也是改变自己的一种挑战。

>> 你可以对自己说至少三遍“实际上我大可不必这样,但尽力做到最好的我真的很了不起”,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 不要强迫自己“今天必须尽力而为”

>> 我建议大家关注自己的“今日最佳状态”,不要与过去或其他人比较,而是要意识到“今天的自己能够达到怎样的最佳状态”。

>> 你有“自知之明”吗?

>> 换句话说,就是承认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道自己已经身心疲惫,不能再努力的事实。

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也可能会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厌恶。

但你应该已经意识到:再坚持下去是不行的,因为已经超过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而我所说的“自知之明”正是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和接受自己。

>> 别再恐吓自己的内心

>> 也许你原本只是想鼓励自己:“这样的我实在很差劲,我必须尽己所能才能更加成功。”但否定自己的同时,你已经亲手扼杀了自己前进的欲望。

>> 努力让自己在恐惧的心理下做到最好,就相当于时刻给予自己无端的恐吓。你能承受长时间被人拿着刀威胁吗?

>> 恐惧能为人带来瞬间爆发力,但不可持续发挥作用。

爱无法让人产生瞬间爆发力,但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 接受失败并没有损失

>> 一个活在自己为自己打造的坚强外壳当中的人,竞争心越强,内心就越脆弱。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严厉地审视着自己,让“魔鬼教官”常驻于心。

>> 我们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强大,而这样的逞强除了增加我们内心的负担外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再佯装坚强,勇于接受失败。

>> 永远要对自己诚实

>> 诚实意味着承认自己目前的感受,感觉乏累时,我们可以说“我好累”;面对自己厌恶的事物时,可以说“我不喜欢”;感觉寂寞时,可以说“我很孤独”;略感尴尬时,可以说“真不好意思”;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可以说“我很难过”;生气时,可以说“气死我了”;难受时,可以说“我太惨了”;感到抱歉时,可以说“对不起”。

>> 我们只需要承认客观事实,因为它就在那里,并没有好坏与对错之分。

>> 当你感到生气时,可以挺起胸膛说:“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不高兴就是不高兴,没办法隐藏。”

>> 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 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的人,会试图通过“正确”“理论”“常识”等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喜欢与否,他们都不了解自己的感受,总是活在“我该怎么做?怎么办才好?我不能这么做”等思想控制之下,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 人类是非常情绪化的生物,所以,如果压抑自己的情绪,人就会变得像机器人一样,甚至失去生命的意义。

>>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自己喜欢某事物或不喜欢某事物的事实?

接受自己情绪上的喜恶是件非常简单的事,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

请你尝试分别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50个事物。

>> 尝试抛弃好与坏的判断

>> 你应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你很想他,希望立刻见到他。

>> 接受(接纳)和肯定自己非常困难,但是,通过换位思考,询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朋友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处理”,便可以逐渐转变对自己过于严格的态度。

>> 你是否认为自己处处不尽如人意?

>> 请在3分钟内说出自己的30个魅力、价值或优势。

>> 总认为自己不配被别人爱的心理就是“无价值感”,无价值感体现的是一种自我责备的情感,是过度严于律己的人最常见的心理表现。

>> 陷入无价值感时,我们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最坏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值得活下去”。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并因此倍感痛苦,为自己难过,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想到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消失而感到难过而深陷孤独。

>> 感受自我价值

>> 列举出100个自己的价值、魅力、优势和才能,自己思考如何发现这些价值、魅力、优势和才能。

>> ① 自我发现

向他人发起询问/通过SNS向与自己存在关联的人发起询问。

② 回忆他人以前对自己做出的评价

使用“投影技法”。你眼睛里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世界,当围绕“你周围的人有什么样的魅力?”这一问题做出回答时,我们所表述的内容其实就是自己所拥有的魅力。

③ 劣势→优势转化

用于企业培训等著名见习方式。例如,“自私”看似是一种劣势,但如果把它视作“自由”“有自己的想法”“能照顾好自己”,自私也就变成了优势。如果我们从“自私的人有什么优势?”的视角出发,会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

>> ① 看到自己现在拥有的价值

>> 逐一观察自己所拥有的衣物、饰品、家电、床、厨具等,发现它们的价值和魅力。如果我们能发现自己房间里的物品的价值,就会有自己在生活中被有价值的事物所包围的幸福感。

>> ② 每天做一件取悦他人的事

>> ③ 每天睡前感谢某人

>> ④ 写赞美日记

>> 从与他人比较的习惯中“毕业”

>> 通过询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我现在想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我现在想达到什么样的状态?”等问题,你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与他人分离(建立更加稳固的“自我轴”)。

>> 但切忌对自己的思想展开批判性的思考,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随声附和“嗯,是的,没错”,这就足够了。

>> 消除罪恶感最好的方式是宽恕自己

>> 想帮助别人却无能为力,因为自己未能发挥作用而产生的“无力感”。

因为自己放弃、忽略某人或某事物而不自觉泛起的“无所作为的罪恶感”。

“因得到恩惠而产生的罪恶感”,为自己独享美好而感到抱歉。

“感觉自己就像是一颗毒瘤”,认为自己已经被污染,不应该再伤害别人。

>> 罪恶感会让人形成“自己是一个坏人,所以必须受到惩罚”的观念。因此,一旦产生罪恶感,我们会极力阻止自己获得幸福。

>> 首先,当罪恶感的对象明确时,我们有可能是“加害者”的角色,也有可能是产生了无力感,或是无所作为的罪恶感。

① 写一封表示歉意或谢意的信件

>> ② 在神社等场所双手合十参拜

>> ③ 想象自己的心灵在洗澡时得到净化

>> ④ 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 保持“这便是现在的我”的心态就很好

>> 接受当下的自我与提升自我肯定感息息相关,并且可以改变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的态度。

>> 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不擅长,但别人却可以轻松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对自己采取什么态度?你是否会采取对自己过于严格的态度指出自己的不足呢?

事实上,这时,你可以勇敢地说:“没办法,这便是现在的我。”

>> 苛求自己的人通常会认为“有依赖心理不好”“为了成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将错就错并不好”“如果不严于律己,自己将一无是处”,然而,“没办法,这就是现在的我”,这句话只不过是一种接受当下自我的态度。

>> 认清并接纳自己的“现况”是一种积极行动,不接纳甚至否认现在的自我意味着否定“自己的现况”。

>> 请找出你认为的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以“没办法,这就是现在的我”的态度接受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