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的你,越界了吗?
本篇作者 | 深蓝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你知道吗?亲子关系中的越界行为,是最隐蔽、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却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最大的行为之一。
父母长期的越界行为,会不断侵犯孩子的个人边界,长此以往,孩子会渐渐只活在父母的期待里,被迫放弃自我,关闭自己的感受,严重时,孩子甚至会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抑郁、焦虑、叛逆等种种心境障碍问题也随之产生。
身为父母的你,对孩子是否有过越界行为?该如何避免这些越界行为?与孩子的边界又该如何设立?今天本文的作者,作为郁金香家长学校的一名辅导员,结合自己当家长和陪伴其他家长的经历,给出了一个长期观察总结后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两年多以前,在我刚加入郁金香家长学校时,得到的第一个锦囊就是“三不原则”。
三不原则:外在的两个“不”——不期待(即止语,细化为不要求、不指导、不鼓励)、不迁就;内在的一个“不”——不担心。
对于当时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内心迷茫的我,“三不原则”给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行动指引。
开始,我先做“止语”,拼命忍住不说话,然后再随着学校课程去学习“如何与孩子说话、如何听孩子说话”,效果极其明显,可以说,坚持“三不原则”有效的缓和了亲子关系,让我的自我成长有了良好的开端。
随着不断的读书、学习,回头再看“三不原则”,发现大道至简,我个人理解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亲子关系中树立一道理性的“边界线”,它用最简单的文字告诉我们亲子关系中如何区分你我、如何守护这条“边界线”。
以下是我对“三不原则”的思考与分析。
身为父母的你,越界了吗?
亲子关系大概是世界上连接浓度最高的关系了,它既有先天的血脉相连,也有后天必须的养育和教导,使得双方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越界,对孩子的大事小情进行管控,从而产生无数的矛盾。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果父母不能够及时调整,收回自己指手画脚的行为,越界引发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激烈,甚至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在我担任辅导员期间,我也接触了许多家长,总结下来,父母越界的行为大概上有三种:
1、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进行越界,侵犯他人生活,常见的例子有:“吃饭时给孩子夹菜”、“感到寒冷要求孩子穿秋裤”、“催婚”等
2、父母以受害者的姿态隐形越界,通过展现自己受害引发对方的愧疚感、罪恶感来实施攻击,有一类父母会说“我为了你不舍得吃穿或者我放弃了、牺牲了休息时间,你怎么能不好好学习,你对不起我”。孩子听到这类话语,初期内心会感到羞愧,而后就会产生极强的愤怒感,这是因为孩子受到了父母的隐形攻击。
3、过分的期待也是越界。期待的起源是渴望被认可,首先是幼年对父母有期待,即被父母认可,如果这份期待落空,我们就会投射到伴侣身上,再落空后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去塑造一个符合自己期待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来认可自己。
父母的越界行为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当孩子的边界不断被侵犯,孩子只能活在父母的期待里,他会被迫渐渐地放弃自我,关闭自己的感受,会以他人的感受为先,过于服从权威或者感觉生命无意义,亦或相反,为了独立而与父母产生激烈的对抗,包括争吵、拒绝与父母交流、离家出走等。
父母越界后还会投射自己的种种给孩子,比如自己软弱无能时,心里会认定孩子是脆弱、容易受伤的、可怜的;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妈妈离不开孩子,从而放大分离的恐惧;自己有强烈的物质匮乏感,就会给孩子买好多东西,这是补偿自己年幼时的缺失。
父母常常错把投射当成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而是利用孩子在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欲望,且冠名为你好,孩子对此的反馈是“你的眼里根本没有我”。
父母与孩子在关系上都是独立且平等的,父母不是为了孩子而活,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越是关系紧密的家人,越有必要有意识地去不越界,减少控制。
如何减少越界?
那么,身为父母,如何能够减少越界呢?这就是“三不原则”。
首先,做到不期待,即不要求、不指导、不鼓励。
父母在要求、指导、鼓励的背后暗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满意,孩子会敏锐地察觉到父母未曾说出口的表达,从而产生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能力、父母对自己很失望、我不值得父母爱等想法,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和自责。
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说道:从本质上说,给予他人过度期待,实际上是向他人传递自己焦虑的一种方式,简单的说就是推卸责任,而一个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对他人有过度的期望。
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勇敢地为自己负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会减少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会高高在上的指导孩子,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引发对方的反感,孩子也无需再看着父母的脸色而活,他可以放心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曾奇峰还说:如何不过度期待?问问被期待的人的感受就知道了。
对于孩子来说:我也许永远不会像你期待的那么好,但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像自己期望的那么好,这就足够了。
第二,要不迁就。我理解的“不迁就”有行为和情绪两方面。
首先在情绪上,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即父母理解孩子当下的想法和感受,不会因为孩子的行为、想法就粗暴地认定他是个“坏孩子”,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父母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此产生的困扰,双方要站在平等尊重的立场上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以其中一方的牺牲为代价。
当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会产生负面情绪,作为父母要知道体验负面情绪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必须要面对的,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愤怒、悲伤就无底线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避免自己被孩子的情绪带动,做到情绪温和、内心坚定。
第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与尊重。
爱教导爱,恐惧教导恐惧,能滋养亲子关系的是爱,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与信任。尊重对方的界限,不去随意干涉对方的行为,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信任对方的能力,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并相信孩子的判断和选择,给予孩子最大的理解和接纳。
养育孩子最好的土壤,就是来自于父母坚定的信任与尊重,它可以唤起孩子自有的动力和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外界的各种问题。
当孩子被允许表达自我感受、被同理、被连接、被看见,他们就能不断的构建真我,发展自我的修复能力以及内在的动力。
我们要常常问自己:即使孩子真的不如你所愿,你是否依然会信任并爱着孩子,不去改造他、干涉他?
第四,学会不担心。
不担心是对父母内在的要求和目标。担心的背后是恐惧,大多数恐惧来源于想象,隐藏的逻辑是如果达不到普世标准,就不被认可,我就是失败的人。这种恐惧让我们萎靡不振、陷入愁苦,或者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如果父母对自己担心恐惧,就会不由自主地通过越界控制孩子的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而实际上,这种恐惧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且会被我们不断的加工和放大,自己吓唬自己。
父母要不断学习成长、进行自我教育,学会打破虚假的幻想,认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做一个内外真实一致的人。
孩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成长是他们的必然,智慧是他们的本有。孩子们追求自由、希望、进步,同时也有抗击打、挫折的能力,就像树苗一样,有天生的应对阳光雨露的本领。
父母忽略或者不知道孩子本性中有向上的成长的动力,在成长过程中过多参与、保护、控制,反而压制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因此,父母平时要尽量做减法,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不越界,不是意味着以后孩子的事情父母就要放手不管,而是在明确问题的归属(是父母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的前提下,帮助孩子用他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而不是代替解决。
充盈有活力的人生,一定是真实的、自由的、能自己做决定的人生,作为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的人生就交给孩子自己做主吧。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