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初学素描的状态是这么一回事儿
素描对于静得下来的人来说,是件合适做的事儿。找了画室王老师教。后来学的过程中陆续体会到这样比自学瞎琢磨费时费力方便多了。
王老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画得也很厉害。在画室里基本上都是些准备艺考的孩子。据说教学这一套继承苏联一派,先线条-基本图形-几何体—静物—人像,这种顺序。
据知乎上的讨论说,大众学画采用这方法能循序渐进,打好基础。若是自学,可能一开始就随心所欲取材,最后成品即便画得像,但结构比例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业余的。
梵高虽是自学成才,但他基础扎实,画了大量的素描,才有了后来的星空与自画像。天才学画的热情与消耗几近疯狂,是常人不可企及的地步。
线条####
一开始画线条:水平线和垂直线。老师教时提醒过不要来回“磨蹭”出一条线来。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心态能通过笔尖反映到纸上。
练习画线,自然在乎线最后画出的直不直。结果,线条出来的犹犹豫豫,畏畏缩缩,如一根电话线生生地被拽着。能看出线条里的停顿和延续,笨拙得如同小朋友捏橡皮泥,捏了蛇头后,再接上蛇身,不够长再接一点。
虽然知道好的画法就如卖油条的老师傅那样:麻利拉着面团,迅速来回几下,就好。但是心想画直的愿望太强烈,而且画得快会有两种极端后果:要么很直,要么很弯。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开始来回磨出一条短线,在这基础再磨出长的线条。
费时又费力,而且线条看起来直但别扭。终于画了8K纸的一半后,人累手酸,心也松懈了些,没那么在乎线出来最后的效果。偶尔地,反而能画出几条爽利干脆的线来。但只要一画完理想的一根,那谨慎的心思又冒起来,线条又变得没骨气了。
练线条就是训练肌肉记忆,唯手熟尔。初学者容易把注意力从对每条线的直不直有情绪上,心理上的各种反应;不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实践正确的方法去画线上。
不信你也试试,拿出A4的纸来横着放,持棒式握笔来回地上下扫,直到画出一条6s手机长度的垂直线。想画直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一点点磨出来。可见明白道理与画出来之间要的就是需要舍弃部分安全感。
远小近大###
没过过久,开始画几何体。从最简单的正方体入手。画完后觉得有点奇怪。正方体顶上那一面,最亮的一面,由于角度,成了平行四边形。但由于距离远近造成的视觉误差,并非是理想意义上的平行四边形。
我的第一幅画.jpg而脑海里多的是做几何题的那种图像,理所当然地画成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画满一整张8K的纸,才感觉眼中的实物正方体似乎与画里的不太一样,画里显得别扭。但不知道为何。
老师这时候上来用铅笔点出这面最远的角,一指点画哪就修改对了。原来越近的点和线视觉上越大,越远的相对会看起来短一丢丢,斜度也不一样。这样才有视觉上的距离远近感,整个一下子好看了。
平日对一点透视还是很了解的:在视野宽阔的道路上行驶,能很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山,一排排树和路灯,距离渐远,事物就变得越小。然而在观察距离很近的正方体时,一个面上的几根线条近与远的视觉误差太微妙,观察不到,就简单提取原有的旧知识--几何题的图。难怪画得不好看了,没有距离就没有立体感。
两件很细小的事情,真正经历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舍弃部分安全感,避免原有知识对观察理解的干扰,有时候阅读一本书,写篇文章,学项新技能比如学开车,游泳都是如此。
自己作为初学者常犯一些小错误。比如第一节课讲过观察要平视。但有次临摹,素描书太大,没放在足够高的位置,造成俯视着看图画,视觉误差变大。幸好老师及时提醒。
若是构图时的错误没有被及时纠正出来,画到最后才发现需要大改,挫折感就大大增加了。更多的时候,画着除了觉得看着别扭,好像不立体外,自己没办法判断出具体是哪的问题。所以素描在画室里练是理想的选择。好的练习环境在于有及时正确的反馈。
练习素描,第一周新鲜感十足,第二周觉得累,第三周开始觉得有点意思。当然还有很多糊涂的地方,需要通过练习了解,通过表达整理出来。总而言之,一个初学者的小结。记录下学习素描的过程,值得以后回顾。下面这幅图是近日画的,才画到方锥,学习之路还长着呢。
在学素描的路上.jpg 关注我的个人公共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