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敲锣打鼓欢呼方言消失?
我最近几年回老家——江苏南通的一个县级市,发现亲友的小孩之间普通话已经很普及了。老家方言他们不是不会说,但说得不是太多。我的整体感觉,这些在中小学读书的小朋友讲普通话比讲方言要更顺畅,更自然。我是七五后,想起我们小时候,全方言交流,不讲普通话的,除非在学校里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下课了,跟老师讲话也是理所当然用土话的。在农村公众场合用普通话是一件很怪的事情。那时候,如果有小朋友跟邻居说话,嘴巴里偶尔蹦出来一个两个学校里学过来的“文绉绉”的词,邻居会说:“噢哟,到底是有文化人,讲话也文雅的来……”这时候小朋友就会有点不好意思,为自己没有好好地切换到原汁原味的本地方言而害羞。这种害羞颇有点自己被人看成是一个书呆子的感觉。小时候买东西是到镇上门市部买,当然都讲土话。谁讲普通话,那肯定是“外面”来的。想起小学、初中老师上课时普通话和土话是夹杂的,语文课当然普通话,但其他课土话就多了。到了高中,大部分老师用普通话上课,个别老师还是用土话。比如,我的一个化学老师课上得挺好,但一贯土话。有一段时期大概上面要来听课,有普通话的要求,于是他在我们班课上就开始用佶屈聱牙的普通话练起来,感觉就特别别扭,而且大家都别扭。
但现在,显然不一样了。我遇见老家亲友的小孩基本上彼此之间都讲普通话,他们在家里跟父母也倾向于讲普通话,很多时候,父母也鼓励他们讲普通话,也跟着他们讲普通话,尽管自己平时跟人交流还是以土话为主的。这一点在镇区就非常明显。但是在农村呢?我问过我爸,现在农村里小孩怎么不像我们那时候多了?那时候我们经常成群结队一块儿玩的。我爸说,现在村里在读书的小孩,大约也就两个嘛,XX和XX。我说,怎么回事?小孩家家有的,一个村里怎么可能只有两个?我爸想了想说,基本上村里年轻一点的都买房到镇上或市区(县级市)或在外面大城市里面去了。现在,还待在农村里的小孩在家跟父母说话可能文白夹杂,跟爷爷奶奶说话则以土话为主。现在超市里年轻收银员普通话和土话之间很多时候可以随意切换。我有几次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工作人员基本上普通话居多,但也可随意切到土话。但有些工作人员没法切换,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从外地招来,平时工作语言就是普通话。
和一些朋友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朋友说,“我家就是江苏的,现在回家我的侄子侄女们都是一口普通话了,基本不说方言了”。他还说,“我以前大学毕业回家有两个事给我触动挺大,我回家办理党关系调动的时候,跑了县组织部和镇组织部,两个给我办事的公务员居然都是外地人,让我挺意外;然后我去超市,以前收银员都是讲方言的,那次回家发现收银员都开始讲普通话了。当时,我就觉得不一样了。”
我终于明白过来。在语言变化的背后是深远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从房子、财富、文化到语言都在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吸附积聚和稀疏萧条同时进行的过程,是一个盛极繁荣和日益衰败同时并存的过程,是一个千万人向着更强大的文化靠拢,向着力量更大的磁力源吸附,向着更高级的文明进发的过程。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同质化过程,而是一个人与人交往愈来愈紧密,学习、就业机会愈来愈多,各种可能性也愈来愈丰富的过程。失落与希望同在,抛弃与创造共存。一些东西将注定远去,一些东西将注定繁荣。比如方言,比如普通话,比如英语。
我们很多时候不必以简单的怀古心态来看待方言。方言里面所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留给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这些专业人士来研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离开方言,转向普通话,转向英语,恰如在奔跑过程中抖落身上的汗珠,喝下几口水,继续前行的过程。我们但凡做事,都要讲究成本与效率。现如今,在国内,我们用普通话就可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自由沟通,而不必花时间去适应或学习各地的方言。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有效的沟通,促进文化的传播。人类的精力成本是有限的。当我们离开方言,用普通话和国内所有地区的人更顺畅地交流时,我们又何必再捡起流传了千百年的方言。我们可以了解千百年的历史,但更需要跟上未来时代的步伐。
在以前,一个人进入一个地区定居,如果能尽快学会说那个地方的语言,那么这个人融入该地区的过程就会更快。这叫文化认同。而这一点,也正好解释了现在,为什么许多地方的方言正在或将要消失。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努力融入城市,融入全球化,融入现代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你要融入的不是某个小村庄,而是这个地球村。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语言,我们就无法融入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变化进程。这时候,我们要学习一种在地域范围上更广泛的语言——普通话,乃至英语。当然,如果有些专业人士因为研究某个专门领域,或者因为所做的客户服务等特定工作的关系,而去学习某一种方言(如沪语或粤语等)或其它小语种外语,这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从全局、整体来看,方言的消失,却将是一个无可回避、也无法阻挡的客观事实。
现在这帮农村娃,就算现在还在讲着本土方言,只要读得进书,以后也将会慢慢以讲普通话乃至英语为主,只要他能走出那个村庄。
普通话或者英语的普及,是一个地方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人类干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工作更为高效,成本更为降低,视野更为扩大,享受更为彻底。在一个互联网时代里,我们当然不会再用农耕时代的符号与声音来表达最新潮的思想。其实,从本质上说,方言不仅仅是被其它语言(比如普通话、英语)挤出去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也在自我消亡。新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而滞后的方言往往无法描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概念、新感觉。这样,方言一步一步地让位于表现力更强、文化覆盖范围更广的普通话或其它语言,便是一个必然。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方言有怀古的味道,地方的特色,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你有兴趣可以去感受一下它,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客观上,它确实已经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工作与生活的标配了。
对于这个问题,Tong dahuan老师这样说:城市化水平越高,外来人口越多,方言消失得越快;方言越“方”越难听懂,越难听懂就消失得越快;讲方言的人群中,交流的信息越复杂,代表文明程度越高,方言越不够用,它自然消失得也越快。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方言消失是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应该敲锣打鼓欢呼方言消失。
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