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拾贝集》有感
作家余华曾说:“人说我文字写的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其实是我读书太少,写不出高深的文字。”对此我深有同感。所以,读完《拾贝集》,久久不能起笔。好在珦妈说,《小珦家》的读者都是自家人。
知道周有光,是从2017年的一则“汉语拼音之父去世”的新闻开始的,也许是平日读书太少,当时对周老并不了解。越老越发现,家庭的书香氛围的确会影响人的一生,相信这也是珦妈疯狂的给小珦买书的原因吧。感谢家里有位爱看书的珦妈,是她的坚持让我偶尔还能看看书。都说耕读传家远,现在回老家种田是不可能了,自己平时多看点书,带动孩子爱上阅读是极好的,用珦妈的话说就是,生命有安放处。至少小珦长大后不会如我因不爱读书成为孤陋寡闻之人。
闲话少叙,现在谈谈读了周有光《拾贝集》的一点感受吧。红色封面、白色书名、黑色名字,强烈的颜色对比,让我对此书印象很深,有时候找不到书,我就对珦妈说,我的红书哪去了?可见外在形象有多重要了,鲜明特征有时候可以代表全部。除了书的颜色,更让我震惊的是,这是一本百岁老人写的书。这位神奇的老人是怎么做到眼不花、耳不聋、脑康健的?在我的印象中,男人过了七十便是颤颤巍巍,摇摇欲坠,常常把“我还能活多久”这种丧气话挂在嘴边。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健康长寿和笔耕不辍应该是正相关的,阅读写作犹如大脑的自我锻炼,与健身殊途同归。既然健身能长寿,健脑亦然。
“窗外的大树风光”一文,周老描述了家里的摆设和窗外的风光,环境简陋却不乏诗意,一桌、一茶几、两把椅,窗外大树随风婆娑,鸟声环绕,抚卷沉思,老伴虽已仙逝,却不因此孤独黯然,因爱阅读、因爱思考、因爱写作,终在精神的世界找到生命的慰藉。他说,我真幸福,能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也许阅读和写作让上帝把他遗忘,是不断的思考让他生命源远流长、更有质量。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记忆”一文,印象最深的是周老的英文老师传授他如何看报:第一问自己,今天那一条新闻最重要?第二,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最重要?第三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我知道吗?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首先查百科全书。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找对了学习方法才是学习的根本,告诉学生怎么思考,比强输硬塞有效多了。这一点在小珦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实践。我想正是有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民国时期才能成为大师辈出的时代吧。
从“衣食住行信”一文,我才知道了传统说法是“衣食住”,行是孙中山加上去的,周有光又增加了一个信字,真是个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老人,把信息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应该也是他的首创了。
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独立思考,才能清流拾贝,浊浪淘沙,或许这是周老的长寿秘诀,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有缘读到这样的好书是幸运,略记之。
(2018年5月25日,无锡,小珦爸出品)


